伊斯兰教与回族文化的关系我们做伊斯兰教工作、做回族工作应该知道之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非常的深奥,但是我想尽可能地把主要的观点谈一下。伊斯兰教与回族文化的关系有两个特点我觉得需要跟大家讲一下。首先要讲一下伊斯兰教形成和回族形成的过程。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于回族的形成。伊斯兰教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就传入中国了,但是,中国的回族是到了明代才形成,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所以这就带来了中国回族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他不是我们传统民族学理论里面讲到的,民族是从古老的氏族部落逐步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回族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古老的氏族部落。中国的回族是一批一批信任伊斯兰教的外来人在中国落籍以后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历史书上会看到,中国的回族是...
云南回族的源流,本文谈一下,云南大量回话族聚居,源头在哪?1、元跨革囊云南回族据考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就是从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那一些番客、胡商,基本上在云南没有踪迹,那个时候没有进入云南。因此,讲云南回族的祖先,它不是从唐宋开始的。它从哪里开始的呢?从蒙元开始的。就是我刚才讲到的,10万蒙回侵军平大理,这就是促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些回回人第一次进入云南。10万蒙回侵军平了大理以后留下了相当的军队驻守在云南。因为云南成为了平定中原的一个大后方,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所以很多人就留在这里。这是最早的云南回回人存在的一个史实。接下来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云南的回回人猛增,这就是赛典赤执掌滇政。这个就是蒙古军进入云南以后,治理云南的需要,元...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回族的形成,这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在这里只是把结论给大家点出来,因为涉及到了很多史料的东西,在这里没有详细的给大家论证。中国传入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三个路径来实现的,对这个三个路径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理解了伊斯兰教为什么远在西亚中东的这样一个产生的宗教,会在中国形成,并且范围还非常大,我想和历史上的很多史实是密切相连的。我把它概括为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就是贸易。大家都知道从隋唐以后,中国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到了唐代以后。用今天的概念来讲,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我们唐代中国的国都,长安城,史料记载已经达到了100多万人口这样的一个层次。这在几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事情。世界各国的一些商人都看好中国,纷纷进...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多认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北段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亦自号鲜卑。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六国...
本文来自日本《异民族の支那统治史》与《异民族の支那统治概说》1.有关「大人」制,船木胜马有一篇关于大人制的研究,〈匈奴、乌桓、鲜卑の大人について〉,收入《内田吟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集》(京都:同朋舍,1978年),页453~470。而且从「大人」两字的词义开始探讨,(1)匈奴、乌桓、鲜卑、挹娄、西域诸国皆有「大人」。(2)乌桓、鲜卑的大人主要是推戴制,但后来有世袭的情况。(3)乌桓的大人中有称王者,或被汉人政权封为王侯。(4)鲜卑之大人成为其分割统治的官制。2.部落解散游牧民族的基本结构是部落制(政治、军事、社会三位一体),平时聚散无常,导致部族可以迅速改变政治效忠对象,加入实力较强的势力团体,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中人们期待大汗的出现...
福建。厦门大学的学者受傅衣凌"乡族"论的影响,重视福建宗族问题,使用乡族、家族、宗族的概念进行探讨。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明清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发展》(《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明以后闽北方族土地的所有权形态》(《平准学刊》第5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清代台湾乡族组织的共有经济》(《台湾研究集刊》1985年第2期)的系列论文,探讨了闽北和台湾的乡族共有经济。他还发表了《明清福建沿海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一文,指出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事业的组织形式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类型,而且有一个从前...
这一时期的宗族研究绝大多数是在对门阀士族的探讨中涉及的,也有一些专门性的宗族研究。下面从这两方面做一介绍。1、宗族论张鹤泉《东汉宗族组织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是汉代宗族研究的专论。他认为,有共同尊奉、祭祀祖先的仪式,有族人会议,族长支配族人,有明确的亲族范围,这些是东汉宗族组织明显的特点。东汉宗族内族人的联系体现在经济上相互赈恤,为族人血亲复仇、收养族中的孤弱者,以武装方式相互扶助方面。东汉宗族族人在法律上具有连带责任,以死刑和禁锢最为突出,东汉宗族组织对当时社会秩序有较大影响。如影响地方政府行使权力和地方选举,宗族武装发展地方独立趋势增强。从社会形态角度宏观探讨家族宗法制的有刘修明的《从东汉农村社会看东西方封建社...
1、宗族形态从宗族角度宏观探讨社会形态的学者是田昌五,他在《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中,提出先秦为族邦时代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为万邦时期;夏代为族邦联盟时期;商和西周为族邦体系建立和发展时期,即由中央邦和地方邦、地方大邦和小邦构成的体系;春秋为族邦体系瓦解和衰亡阶段。相对族邦时代,从战国到辛亥革命则是帝制时代。田氏的族邦论是以宗族的兴衰作为划分上古史的标志,认为井田制是宗族社会中计算、分配土地和征敛赋役的制度,上古政治是族邦宗主贵族制。深入研究家族形态的专著有两部。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借鉴人类学亲属研究的理论,从世系问题入手,然后依...
晋国:彭邦本《从曲沃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不同意曲沃代翼后献公沉重扫荡打击宗法制度甚至认为建立与宗法分封相对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观点,指出:事实上曲沃代翼后献公的激烈措施虽然沉重打击了晋君的近亲血缘集团,但并没有也不能扫除宗法制度,相反,在社会各个阶层,至少是国人以上各阶层中,宗法血缘组织仍然长期广泛存在,宗法分封活动在统治集团中并没有终结,整个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张史《宗法制在晋国的衰落》(《晋阳学刊》1993年第1期)未能引述彭邦本的研究成果,仍然认为春秋时期宗法制在晋国遭到沉重打击,主要表现在嫡长子继承制遭到重创和公族势力遭到诛杀。鲁国。李启谦《鲁君的家族组织及...
稍晚于为宗族定位、定性的理论思考,一些历史学者也开始了对宗族史的研究。首先对中国宗族制度进行通贯研究的是吕思勉,他撰写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山书局1929年,后收入吕著《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是第一部宗族简史。该书试图抓住宗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来探讨其变化,作者从宗与族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大小宗、祭祀、姓氏、谱牒、合族而居、族长与族产、立后等问题,有筚路蓝缕之功。通贯性研究还有后继者,陶希圣在《婚姻与家族》一书中(商务印书馆1934版)论述了宗法及宗法之下的婚姻、妇女及父子,大家族的形成、分解、没落,提出家族制度的分期说:西周到春秋是宗法时代,战国到五代是亲属组织的族居制度,宋以后渐变为家长制的家族制度,20世纪为...
宗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既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也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在民权观念、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反思传统、寻求自强之路成为时代的强音。20世纪对宗教问题的认识首先是与给传统社会定性和解决现实社会革命的道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宗族基本上被当作落后、消极的东西,这样的认识和严复译《社会通诠》很有关系。英国人E·甄克斯写的这本书,出版于1900年仅隔三年,曾因翻译《天演论》传播西方新思想而享有盛名的翻译家严复就将这部书翻译过来介绍给国人。甄克思在这本书中,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
60年代,为配合打击日渐活跃的宗族活动,理论界也开始批判"族权",一些报纸和学报刊登了有关文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族权,是宋以来宗族形态的延续,所以批判族权刺激了人们对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关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有的纯属批判性的政论,如胡玉衡《试论封建家族的反动阶级本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简修炜、艾周昌《论封建族权的反动本质》(《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也有的学者开始从学术上关注宗族问题,如邱汉生《批判"家训""宗规"里反映的地主哲学和宗法思想(《历史教学》1964年第4期)结合一些宋至清的族规家训论述宗法思想问题。广隶《祠堂--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欺骗农民的工具《宜兴篌里任氏家谱》,(...
唐长孺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奠基者。1955年三联书店所刊唐先生的《魏晋南北朝论丛》收入这方面研究的两篇论文。其中《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一文提出:宗部的意义是以宗族为核心的武装组织。宗族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其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因此除了防止与镇压起义之外,也抗拒政府的无限度的征发,特别是徭役的征发。山越是山居的江南土著,山民是由大族控制的,这些大族组成的宗部往往于山险之地据守,因此,山越与宗部构成密切关系。孙吴建国乃是以孙氏为首的若干宗族对于另外各个宗族集团宗部的胜利。因此,孙氏建立了宗族间分配利益的领兵与复客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分封制度;孙氏统治集团以若干大族与将领为代表拥有世袭的军队,占有大量的田客与土地,有的还享有食...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