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文明( 09-14)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文明-民族史金沙遗址,金面具背后的3000年神秘文明巴蜀真是一块探索不完的宝藏。除了三星堆这个让人疯狂的谜题,还有一处位于成都的金沙遗址,背后也隐藏着一个神秘文明。同三星堆一样,它的发现也源自一个偶然。金色小面具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出土了一面金色的小面具。其造型十分古怪,双眼与嘴部镂空,嘴角带着神秘的笑意。不同寻常的造型,让人感叹制作技艺精巧的同时,不免产生一些疑惑。金色大面具时隔六年,又在小面具相距不远处又出土了一个相同风格的金色大面具。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方形脸,额头部位平齐,眉骨凸起,大立眼,嘴巴巨大,耳朵呈长方形且带有孔洞,显...
台湾的一份中国历史试卷(宋元明清)( 09-11)
台湾的一份中国历史试卷(宋元明清)-民族史台南市立復兴国中103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第三次定期考历史科试题命题:陈莹如老师范围:B3L5~L6()年()班()号姓名()一、选择题:(每题5分,计90分)※请在电脑卡划记作答37.右图是南宋时期的地图,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名称与叙述,何者配对正确?(A)甲国是蒙古国,由忽必烈统一建国(B)乙国是金国,由女真族在北宋末年建国(C)丙国是南宋,因靖难之役后南迁,定都临安(今南京)(D)丁国是西夏,是契丹族建国。38.承上题,当时这四国之间的关系与演变,何者正确?(A)乙国曾与丙国联合对抗甲国(B)乙国后来被丙、丁国联手消灭(C)乙、丙国订有〈澶渊之盟...
李元霸其人其事( 09-11)
李元霸其人其事-民族史评书中李元霸天下无敌,历史上李元霸是个弱鸡。每部评书中都有个使大锤的猛将,双臂一晃千钧之力,大锤一抡所向披靡。大锤将简直就是一部书里的bag般的存在,只要他一出场,就如同开了挂一般。这种bag在《隋唐演义》中是李元霸,在《薛刚反唐》中叫薛奎,在《岳飞传》中叫岳云,在《明英烈》中是沐英。而且他们使用的兵器都是一个师父打造的,名字都一样叫擂鼓瓮金锤。袍带评书中出现的使锤大将一般都是猛将,而且如果凑齐了四个使锤的,则必定会分为金银铜铁四种,厉害程度也依照这个顺序排列下来,而且前两个使锤的大将使得大锤一定叫擂鼓瓮金锤和八棱梅花亮银锤,这两个名字雷打不动,后面的铜...
《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市民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09-11)
《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市民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了解宋代市民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投影片动机:教科书与课程过于着重政治史部份,对于古人的社会生活着墨不多,故希望利用原始史料,具体表现宋人的城市生活写照。此外,在教授经济史部份时,有感于缺乏历史图像,宋代都市繁荣,集市兴旺,那末究竟如何繁荣、兴旺呢?《清明上河图》可以作为一个写实的史料、参考,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勾连与联想,最终希望勾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懂得自发、自觉地从各方面发掘历史的趣味,如图画、遗蹟等。总论:《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街道,两旁高挂着各种牌号的店舖、作坊,包括酒店、旅店、医馆、香药店、各式地摊,街上商贩、顾客更是多不胜数,可见工...
宋朝与金国的关系( 09-11)
宋朝与金国的关系-民族史宋与金的关系金的勃兴金为生女真族所建立的国家。在辽国强盛的期间,女真分为二部,一部住在松花江以南的地区,曾被辽国编入户籍,辽化较深,号为熟女真;一部分散居在松花江以北的地区,不隶辽籍;辽化不深;号生女真。生女真族部落散立,以完颜部最强。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势力渐强。因不堪辽的贪纵勒索,乃利用辽天祚帝昏庸荒淫之际,乘机叛辽。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以会宁(松江阿城南)为首都,是为金太组。宋金联盟灭辽金太组称帝后,屡败辽师,声势骤大。宋相蔡京以金可用,约其攻辽。约定事成之后,宋以输辽之岁币输金,金则以燕云十六州还宋。...
金国为什么比辽国存世时间短( 09-11)
金国为什么比辽国存世时间短-民族史金国为什么比辽国存世时间短一个王朝有兴有衰,有长有短,有的朝代长达四五百年,有的只存世几年,这里面既有规律可循,又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近日看客读《辽史》和《金史》,总有些感慨与感悟。作为两个北方游牧民族兴起的国家,强悍英勇,铁骑所到之处,无不让人震撼。但辽国与金国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辽国衰弱后,代之而起的是金国,而且金国并未全部消灭辽国。两个朝代存世时间差距很大,从正史上看,辽国存在210年,历时9个皇帝,金国存在120年,历时10个皇帝,辽国比金国存世时间多了近一倍。如果辽国再加上西辽、东辽、后辽等延后的时代,应该存在354年,那金国的存世的时间就更短了。...
《北方草原游牧少数民族史》教学大纲( 09-11)
《北方草原游牧少数民族史》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北方草原游牧少数民族史》是历史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本课程将以历史学理论方法为主体,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北方少数民族发源、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史北方少数民族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三基”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系统地掌握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利用地方性、民族...
鸦片战争,乃清朝不谙国际事务所导致( 09-11)
有言鸦片战争,乃清朝不谙国际事务所导致。此说当否?试评述之。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第一次与西欧列强爆发的战争。关于此次战争的起因,有论者谓乃因清朝不谙国际事务所导致,这说法确有一定的道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权威费正清教授(J.K.Fairbank)认为十九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只能从中国传统的朝贡制度来了解。而朝贡制度,则是以「中国人为中心」及「天朝意象」的观点为基础。同时这种朝贡制度,不仅限于中国同亚洲的关系,也包括来自远洋的欧美人之间的关系。鉴于朝贡制度的不变性,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接触时,毫无心理准备,而当对方作出反抗时,中国立即採取了敌对的态度,冲突便在所难免。换言之,清朝不谙国际事务,以自己的方式对付外人,终引发战争。大抵,...
明朝宦官祸乱的影响( 09-07)
明代宦官祸乱之影响明代自成祖至熹宗200多年间,除孝宗、世宗两朝外,都是宦官专权的日子,宦官把持之司礼监,有批决奏章之权,加以皇帝之支持信任,成为政治中心,阁臣无论贤与不肖,若要安于其位,就必须与宦官联结,若要倾轧敌党,更不能不依附宦官以增声势,宦官于是成为真正之领袖,对政治影响极大。政治方面,首先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明代推行「特务政治」,以宦官掌理厂卫,作为皇室耳目,可以不经国家司法机关,秘密逮捕和杀戮朝臣,使厂卫成为宦官对付异己的机构。在厂卫严密控制下,朝臣对皇帝唯命是从,而明代罢废宰相,君权高涨,成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其次是加剧了党争。明代内阁其初虽受制于宦官,但当时一般士大夫,尤其是言官,多以敢言为荣,对宦官权臣常作激烈的攻击,...
明朝宦官专权的经过( 09-07)
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现将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分述如下: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得皇帝庞信。王振出身进士,其后因为失职,被逼充当宦官,被选入内书堂侍从太子。宣宗去世后,英宗即位,王振掌管司礼监。可是,当时张太后听政,政务尽委四朝老臣杨士奇,王振未敢专横。但当张太后去世,杨士奇等老臣相继退休,王振于是开始逼害异己,其至移去太祖铸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而英宗也对他甚为尊重,称他为「先生」,亲王大臣更称他「翁父」,朝臣争相依附。王振欲以战事邀功,致有麓川之役,战争10年,明损失严重。后又劝英宗亲征瓦剌,引发「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其后,大臣于谦拥立景帝,诛灭王振一族。王振专权7年...
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 09-07)
明代宦官能专政之原因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便在政治舞台扮演重要角色,而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然而宦官之得势,因素甚多,并非一、两点所能概括。现就各因素陈述如下:首先是君主宠信所促成。明太祖鑑于汉朝宦官之弊,曾效法唐太宗禁制宦官,下令禁宦官预政领兵;不久又定宦官不许识字的禁令;其后更制铁牌置宫门中,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又禁宦官与各司往来,不得兼外臣之职衔,不得着外臣冠服,并规定其官不得过四品,可见太祖是要宦官成为君主的忠诚僕人,不许他们掌握政事。可是,太祖却自乱禁制,以宦官承办观兵奉使等外事。【然而太祖始终能严密控制宦官,因此太祖时,宦官只能承命办事,无法专权。】明代宦官政治...
张居正改革与万历中兴( 09-07)
张居正执政,不过十年,而内治外安。其故安在?试就有关史实,加以评述。穆宗崩,神宗年幼继位。当时明室内则政制废弛,官僚苟且因循,贪污风气严重,加以皇室奢侈浪费,土地兼併严重,以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外则受土蛮、俺答及倭寇的威胁或侵扰。国家正处于内外交迫、百废待兴的局面。而神宗又因年幼,毫无政治经验,国家的兴替重任,便落入首辅张居正身上。穆宗崩,遗诏张居正、高拱、高仪一同辅政,当时神宗尚年幼,由两宫太后听政,而宦官冯保又得陈皇后、李贵妃支持,驱逐司礼掌印太监孟沖,夺其位,并督东厂,势兼内外。冯保本与高拱不和,高拱曾上疏请求罢免冯保,结果失败免职。加上高仪不久病死,张居正于是跃升首辅。自隆庆6年6月直至万历10年6月止,可算是张居正一人秉...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这说法正确吗( 09-07)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此说当否?试评述之。不少史家每提到明政之不修,多归咎太祖之废相,认为有明一代的乱源,主要是因太祖开始实施君主集权统治所导致。这说法未免过于武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实明政治的败坏,太祖的废相只不过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凡每种制度的确立,必有其利弊,论其优劣,不外乎衡量其利多,抑或弊多。此外,即使所订立的制度本为一良好制度,但长期施行而未能因时修改的话,至后期也难免流弊丛生。考宰相制度盛行于汉唐,汉设三公坐堂论道,以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彼此牵制,一起辅助王室,汉室因而得以兴盛。但至西汉末年宗室瘖弱,最后被外戚王莽所篡。光武中兴,重建汉室,仍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统理全国政务,只是改了三公名称...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 09-07)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 09-07)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