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市民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了解宋代市民生活认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投影片动机:教科书与课程过于着重政治史部份,对于古人的社会生活着墨不多,故希望利用原始史料,具体表现宋人的城市生活写照。此外,在教授经济史部份时,有感于缺乏历史图像,宋代都市繁荣,集市兴旺,那末究竟如何繁荣、兴旺呢?《清明上河图》可以作为一个写实的史料、参考,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勾连与联想,最终希望勾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懂得自发、自觉地从各方面发掘历史的趣味,如图画、遗蹟等。总论:《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街道,两旁高挂着各种牌号的店舖、作坊,包括酒店、旅店、医馆、香药店、各式地摊,街上商贩、顾客更是多不胜数,可见工...
《北方草原游牧少数民族史》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北方草原游牧少数民族史》是历史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本课程将以历史学理论方法为主体,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北方少数民族发源、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史北方少数民族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三基”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系统地掌握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利用地方性、民族...
有言鸦片战争,乃清朝不谙国际事务所导致。此说当否?试评述之。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第一次与西欧列强爆发的战争。关于此次战争的起因,有论者谓乃因清朝不谙国际事务所导致,这说法确有一定的道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权威费正清教授(J.K.Fairbank)认为十九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只能从中国传统的朝贡制度来了解。而朝贡制度,则是以「中国人为中心」及「天朝意象」的观点为基础。同时这种朝贡制度,不仅限于中国同亚洲的关系,也包括来自远洋的欧美人之间的关系。鉴于朝贡制度的不变性,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接触时,毫无心理准备,而当对方作出反抗时,中国立即採取了敌对的态度,冲突便在所难免。换言之,清朝不谙国际事务,以自己的方式对付外人,终引发战争。大抵,...
明代宦官祸乱之影响明代自成祖至熹宗200多年间,除孝宗、世宗两朝外,都是宦官专权的日子,宦官把持之司礼监,有批决奏章之权,加以皇帝之支持信任,成为政治中心,阁臣无论贤与不肖,若要安于其位,就必须与宦官联结,若要倾轧敌党,更不能不依附宦官以增声势,宦官于是成为真正之领袖,对政治影响极大。政治方面,首先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明代推行「特务政治」,以宦官掌理厂卫,作为皇室耳目,可以不经国家司法机关,秘密逮捕和杀戮朝臣,使厂卫成为宦官对付异己的机构。在厂卫严密控制下,朝臣对皇帝唯命是从,而明代罢废宰相,君权高涨,成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其次是加剧了党争。明代内阁其初虽受制于宦官,但当时一般士大夫,尤其是言官,多以敢言为荣,对宦官权臣常作激烈的攻击,...
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现将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分述如下: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得皇帝庞信。王振出身进士,其后因为失职,被逼充当宦官,被选入内书堂侍从太子。宣宗去世后,英宗即位,王振掌管司礼监。可是,当时张太后听政,政务尽委四朝老臣杨士奇,王振未敢专横。但当张太后去世,杨士奇等老臣相继退休,王振于是开始逼害异己,其至移去太祖铸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而英宗也对他甚为尊重,称他为「先生」,亲王大臣更称他「翁父」,朝臣争相依附。王振欲以战事邀功,致有麓川之役,战争10年,明损失严重。后又劝英宗亲征瓦剌,引发「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其后,大臣于谦拥立景帝,诛灭王振一族。王振专权7年...
明代宦官能专政之原因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便在政治舞台扮演重要角色,而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然而宦官之得势,因素甚多,并非一、两点所能概括。现就各因素陈述如下:首先是君主宠信所促成。明太祖鑑于汉朝宦官之弊,曾效法唐太宗禁制宦官,下令禁宦官预政领兵;不久又定宦官不许识字的禁令;其后更制铁牌置宫门中,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又禁宦官与各司往来,不得兼外臣之职衔,不得着外臣冠服,并规定其官不得过四品,可见太祖是要宦官成为君主的忠诚僕人,不许他们掌握政事。可是,太祖却自乱禁制,以宦官承办观兵奉使等外事。【然而太祖始终能严密控制宦官,因此太祖时,宦官只能承命办事,无法专权。】明代宦官政治...
张居正执政,不过十年,而内治外安。其故安在?试就有关史实,加以评述。穆宗崩,神宗年幼继位。当时明室内则政制废弛,官僚苟且因循,贪污风气严重,加以皇室奢侈浪费,土地兼併严重,以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外则受土蛮、俺答及倭寇的威胁或侵扰。国家正处于内外交迫、百废待兴的局面。而神宗又因年幼,毫无政治经验,国家的兴替重任,便落入首辅张居正身上。穆宗崩,遗诏张居正、高拱、高仪一同辅政,当时神宗尚年幼,由两宫太后听政,而宦官冯保又得陈皇后、李贵妃支持,驱逐司礼掌印太监孟沖,夺其位,并督东厂,势兼内外。冯保本与高拱不和,高拱曾上疏请求罢免冯保,结果失败免职。加上高仪不久病死,张居正于是跃升首辅。自隆庆6年6月直至万历10年6月止,可算是张居正一人秉...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此说当否?试评述之。不少史家每提到明政之不修,多归咎太祖之废相,认为有明一代的乱源,主要是因太祖开始实施君主集权统治所导致。这说法未免过于武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实明政治的败坏,太祖的废相只不过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凡每种制度的确立,必有其利弊,论其优劣,不外乎衡量其利多,抑或弊多。此外,即使所订立的制度本为一良好制度,但长期施行而未能因时修改的话,至后期也难免流弊丛生。考宰相制度盛行于汉唐,汉设三公坐堂论道,以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彼此牵制,一起辅助王室,汉室因而得以兴盛。但至西汉末年宗室瘖弱,最后被外戚王莽所篡。光武中兴,重建汉室,仍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统理全国政务,只是改了三公名称...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