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近现代简史( 05-07)
缅甸近现代简史-民族史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19世纪英国发动三次侵略战争后占领了缅甸,1886年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5月被日本占领。1945年3月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1948年1月4日,缅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以吴努为首的政府实行多党民主议会制。1962年,缅国防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员会。1974年1月,颁布新宪法,成立人民议会,组建了“社会主义纲领党”(简称“纲领党”)...
琉璃宫史:缅甸史书的吹牛桥段( 05-07)
琉璃宫史:缅甸史书的吹牛桥段-民族史有个国家,他们修的历史书却是出了名的不靠谱!他们国家的史书可以说是百分之一的事实基础上,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吹牛。这个国家,就是缅甸。因为毗邻中国,缅甸经常与强大的中原王朝发生军事冲突。但小国终究是小国,比不上中原王朝,所以往往是败仗连连。可是缅甸人觉得,总是打败仗太丢人了,于是就出了一本官修历史书,名叫《琉璃宫史》。《琉璃宫史》是缅甸的一部编年史,是缅甸封建王朝的一部帝王将相史。内容从上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写到贡榜王朝达亚瓦底贡榜王时期,缅甸各朝各代的兴衰,历届国土的成败,尽收其中,是一部珍贵的记述缅甸历史发展的巨著。《琉璃宫史》不仅记叙了缅甸本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为什么落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 05-07)
中国古代为什么落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民族史公元1500年前后,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启对世界的探索进程的,而于此同时中国却走向了衰落,而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开始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这样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失去了联系,一步步落后于西方。朱元璋称帝以后,认为海外贸易不过是进口些奢侈品,为了防范倭寇侵扰,朱元璋决定施行海禁。《明太祖实录》记载:“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片板不许下海”。朱元璋死后,继任的第十一任皇帝明世宗又下令:“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这一禁令影响持续了3...
五代十国先后建立了哪些政权( 05-06)
五代十国先后建立了哪些政权-民族史五代十国是存在于唐宋之间,首先需要知道五代十国是两个词,五代和十国。五代是梁、唐、晋、汉、周五代,由于这个国号的名称之前都是有人使用过,为了区别于之前的朝代,所以史书上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主要是存在于北方,是当时的正统政权,他们是一个取代一个的,而不是并存的。十国主要是中原地区之外的政权,大多数都是存在于南方,几乎都是并存的,史书上记载的称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其实他们几乎都是并存的,也都是和五代并存的,而且十国只是个虚数,并不只是十个。我们看一下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五代十国开...
回族为什么多姓马( 04-24)
回族为什么多姓马-民族史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作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出。根据宁夏固原县(包括今彭阳县)户籍调查,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3。俗语道:“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那么回族为何多姓马呢?因为马姓源于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
靖康耻:北宋土崩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04-22)
靖康耻:北宋土崩瓦解的原因是什么-民族史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二年,金兵浩浩荡荡地杀入了开封府,将太上皇宋徽宗、皇帝宋钦宗父子,以及达官显贵、后宫嫔妃三千多人一块掳走,押送到北方。北宋王朝至此土崩瓦解。《满江红》里的“靖康耻犹未雪”,说的就是发生在靖康二年里的这段惨案。史料很难直观地向人呈现北宋末期的腐败,不妨看看《水浒传》对社会现状的描述,我们就能看出这个王朝早已呈现出了寿元无多的迹象。当时的统治阶层沉浸于吃喝玩乐,变着法的剥削老百姓。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那些作威作福的王公大臣没有一人站出来拯救江山社稷,反而将精力放在苟且偷安上。这一出出一幕幕荒诞的戏码在北宋晚期的朝廷中上演,逐渐耗光了北宋之国运...
渤海遗民郭药师:辽宋金交替之际的倒戈将军( 04-20)
渤海遗民郭药师:辽宋金交替之际的倒戈将军-民族史郭药师是渤海人。渤海人这个概念可就大了,和契丹、女真、汉、高句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渤海国的建立者是粟末靺鞨。崛起于乱世之间郭药师出生于渤海铁州,是唐朝东北的渤海国遗民。渤海国时期的铁州辖境相当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南大蒲柴河马圈子古城(浪柴河古城)西南60里处,一说在辉南县境,一说在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之西南60里之英子城古城(今西古城子西南30里有卧龙铁矿)。因地产铁而得名,为渤海产铁重镇。下辖位城、河端、苍山、龙珍等四县。辽朝灭渤海,废铁州,天显三年(928年)移百姓居今辽宁营口一带,仍以原州名置铁州(治在今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34里汤池镇)。金朝废。当...
吐火罗人的历史( 04-18)
吐火罗人的历史-民族史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发源于乌拉尔山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最东到达河西走廊。我们在看西域的历史文化时,总是会看到一个名词,吐火罗人,仿佛这些人会吐火的法术一样,那么他们究竟是谁,从何而来,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系列的文章,就会试图发掘吐火罗这个名字背后的来龙去脉。由于学术成果在不断更新,所以吐火罗人的早期历史尚无可信的论断。早期历史语言和人类学特征这些最早的吐火罗人,其实和日后影响过世界文明进程的印欧语系诸民族关系密切。除了对塔里木盆地出土的古代木乃伊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足以证明之外,语言学本身也是一项有力证明:...
杨万春射瞎唐太宗眼睛是真是假( 04-09)
杨万春射瞎唐太宗眼睛是真是假-民族史韩国人喜欢“宣传”自己的历史,这一点可以算是世界闻名的,而中日邻国对此现象极为反感,毕竟韩国人有的宣传确实过火。但有些宣传则有些复杂了,这里最典型的是高句丽问题,韩国人是历来将高句丽视为自己独有的历史的,对中国宣传高句丽经常歇斯底里(当然,关于此问题中国史学界之前的疏忽也有一定责任)。也正是因为韩国这个态度,他们当面一直是将高句丽与隋唐之间的战争视为“朝鲜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的,而对于这其中的一些“战术胜利”,更是大张旗鼓的宣传。但这里面有些宣传就令人啼笑皆非,而其中最奇葩的是:韩国方面竟然将中国三流小说的虚构的角色,当成了自己国家的民族英雄。这个虚构的人...
唐朝经营西域的历史( 04-09)
唐朝经营西域的历史-民族史我们今天讲唐朝经营西域,从高昌这个小国说起。1、唐灭高昌唐代的“西域”,广义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地区;狭义上则是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曾将中国人称为“唐家子”,足见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国就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民族血脉相连。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休,历代政权依旧与西域保持联系。到了隋...
《大唐西域记》西行之旅从高昌开始( 04-09)
《大唐西域记》西行之旅从高昌开始-民族史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西安玄奘法师铜像图源/摄图网高昌国国君麴[qū]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
神秘的西域国名正确读音( 04-06)
神秘的西域国名正确读音-民族史神秘的西域古国怎么都是拗口的国名?西域是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所指范围按中原王朝政治势力的伸张、地理知识的扩展或时代与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没有固定的界限。西域一词正式使用,是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开始。这时所说的西域大致是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及西域诸国分布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西域小国林立,回来汇报以后,汉朝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西域诸国多是城邦国,国土狭小,建于绿洲之上,领土以王城为中心,以绿洲为边界。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
汉朝经营西域的历史( 04-06)
汉朝经营西域的历史-民族史西域是什么样的,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过往,又有那些神秘而不为人知的历史?张骞、傅介子、班超、常惠、郑吉、班勇等纵横驰骋的英雄们是如何谱写那段荡气回肠的壮烈史诗?让时间飞转,穿越历史时空,让我们一起踩着先辈们的足迹,迈向那片神秘的地方。西域的概述西汉时期,出了玉门关、阳关往西都称作西域,那怕“西”到地老天荒。狭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自古,玉门关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就是“苦寒”之地的代名字,尽管它有一个温润优美的名字,但它能让春风望而却步。所以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然而,春风不愿意去的玉门关却...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非要征服西域?( 04-05)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非要征服西域?-民族史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征服西域?中国自汉武帝北击匈奴始,就对西域这块宝地充满了渴望,以至于之后的中原王朝只要国力强盛那么必定会派兵驻守西域,除了以扬国威外还有的就是保护商队的安全。从地图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只小手,其中有着比较狭长的走廊,就是这比较狭长的一块,往西走就是丝绸之路,这条路承载在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重要使命。然而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外交流、贸易是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可是这些古人并不这么认为。有些反而认为正是这些文化的融合让中华文明"不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国人满足现状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是农耕经济,这个体系的最...
汉唐之间西域历史变迁( 04-05)
汉唐之间西域历史变迁-民族史两汉对于西域的经营控制,可以说非常严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设置西域长史府,都是控制经营西域的机构。东汉末年,讨董之后天下陷入割据混战,对于西域的控制也形同虚设,直到曹魏建立之后,才逐步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经营。但整个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忙于四处征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中原王朝没有太多余力经营控制西域。一,西域西部纷纷脱离控制在西汉时期,西域大约有30个国家,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分化为了5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国力基本都很弱,匈奴强盛的十分就投靠匈奴,汉朝强盛的时候就依靠汉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相对减弱,史书记载的西域国家...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