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伪满洲国”而不是“满洲国”?( 08-16)
为什么是“伪满洲国”而不是“满洲国”?-民族史为什么是“伪满洲国”而不是“满洲国”?最近在查一些关于伪满的资料,可是在叫法上遇到了点问题,必应、百度上词条给的是:伪满洲国维基上的词条是:满洲国(满洲帝国)维基的其他语言里也是没有这个“伪”字的,查找资料的时候,新闻啊报刊啊也是两个叫法都有,我想大家应该也很关注这个问题,不过由于我们的历史课本上一直写的是伪满洲国,所以很少有人对于这个产生疑问,但是这个确实是存在的,因为这段历史不只是在中国才有,整个国际社会都有,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伪,"伪"意思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或虚假(跟‘真’相对)。也表示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为什么不堪一击?( 07-26)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为什么不堪一击?-民族史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为什么不堪一击?作者:裤兜大表哥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个战争其实打的范围很有限,朝廷并没啥太大感觉。就局限在打东南沿海,加上上海南京一带。加上这个战争打了有两年,其实并不是真的打足了两年,其中超过九成的时间是不打仗的,大部分的这个时间,是英国人在跟地方的官员尤其是广州的海关官员在协商。英国人就是想广州海关放松,别再乱收税了,允许自由贸易,关税收多少,跟中央的文件指示,就那么低,别再对外国人潜规则了。其实,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英国人不是太敢打这仗,核心原因,是军事上的优势并没压倒性的强。我们看看当时的装备就是,当时,蒸汽机船还没发明,所以英国人...
满洲和蒙古人口对比( 04-04)
满洲和蒙古人口对比-民族史本文认为满族是宋时东北女真后人应该说,女真包括其后的满洲,人口问题一直是自己的软肋,不仅跟生殖力极其强大的汉族无法相比,跟四周的蒙古、契丹以及朝鲜都处于明显的弱势。蒙古林丹汗给满清太祖爷后金努尔哈赤写的信就说,四十万蒙古国主致书三万水滨女真国主,蒙古的传统人口数字的说法就是四十万,而对女真称呼一直是三万,可能因为元朝在那里设过三个万户府,满语称移兰豆漫,移兰即三,豆漫即万。蒙古人最初是在女真设五个万户府,可能是人口过少等原因,最后就合并为三个万户府。太祖爷的先祖就是三个万户府之一的万户。蒙古关于民族人口的说法还有“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
清朝12位皇帝以外还曾有一位皇储溥儁( 02-06)
清朝12位皇帝以外还曾有一位皇储溥儁-民族史历史书上写的满清十二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其中,皇太极使用了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而其他皇帝都只使用了一个年号,故满清有12帝13朝的说法。另外,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其实还有一位我们不知道的差一点儿成为皇帝的皇储,清保庆帝爱新觉罗溥儁(1885年—1908年),清朝皇族成员,曾经被慈禧太后立为光绪帝的嗣皇帝,但后又被废。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慈禧太后与心腹荣禄商议立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儿子15岁的爱新觉罗溥儁为皇帝。光绪二十四年(18...
满清灭亡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是个什么态度呢( 02-06)
满清灭亡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是个什么态度呢-民族史清朝终结不但要面临传统历史更替的规律,还要面临数千年所未有的世界大潮和民族自醒,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很值得玩味的,那么当1912年春节前夕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是个什么态度呢?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12年亡国,这中间可经历了七十多年,期间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用了他们能够使用的所有手段,凭良心讲清政府干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时代和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无论如何挣扎都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所谓时势造英雄。清朝不该亡时,太平天国纵有数百万大军都奈何不得,清朝该亡时,武昌区区三千新军就点燃了火药桶逼皇帝退位。所...
满族耳饰习俗:一耳三钳( 11-09)
满族耳饰习俗:一耳三钳-民族史《雍正帝行乐图》之一局部清代的满族人是由女真族演进而来的,女真族的贵族男女早年都有戴耳饰的习俗。《大金国志》“男女冠服”中载:“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黑龙江省阿城巨源乡发掘的齐国王完颜晏夫妇合葬墓中,棺内的齐国王和王妃头部两耳旁,便各有一副金耳饰出土。实际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男子基本都有戴耳饰的习俗,例如前朝的契丹族,蒙古族,先秦时期的匈奴、鲜卑等,莫不如此。这种习俗满族早年也有所传承,1595年,朝鲜申中一见到努尔哈赤时,见其兄弟小儿哈赤便是“面白而方,耳穿银环”。满洲贵族男子穿耳为饰之俗,大约入关而止,从故...
满族与海东青( 08-03)
满族与海东青-民族史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海东青,出自肃慎地(古东北),其颜色不一,以纯白色、天蓝色、灿金色、纯黑色以及玉爪为上品。康熙皇帝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如千钧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古代东北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海东青"是古肃慎最高图腾,有"万鹰之神"、"神的使者"、"最接近神...
清朝辫子历史( 07-13)
清朝辫子历史-民族史清朝辫子是不断演进的,从鼠尾发展到牛尾清宫戏里的男子,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将脑袋的前半部分剃光,后半部分留着又长又粗的大辫子。然而,历史上的清朝并非都是如此,清初的发型更接近光头,发辫更是比小拇指还要细。那么大辫子是如何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事情先得从明朝说起,我们来看看清朝之前的发型是什么样的。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同志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无论官民,头发都是束起来的,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留辫子的人,那这个人肯定是「满夷」。清朝由原来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在清军入关之前,满族的统治者在关外就已...
被努尔哈赤征服后的叶赫那拉部( 06-08)
被努尔哈赤征服后的叶赫那拉部-民族史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叶赫部,自恃强盛,拒不归顺建州,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攻陷叶赫部东、西二都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诸贝勒、诸大臣全部捕获,不论叶赫部的善人恶人都一家不动,父子兄弟不分,亲戚不离,全部带回建州。叶赫部的臣民被迫跟随努尔哈赤的军队迁徙到建州,分别编入各旗。叶赫那拉东城金台石一系:杨吉努后人金台石支派隶属满州正黄旗。后来在朝中政绩、军功显赫者,尤属金台石这一支派。在努尔哈赤攻破叶赫那拉东城时,金台石顽抗不降自焚而死。金台石子德尔格勒被授予三等副将世职。金台石之孙明珠(仉迓汉之子)康熙朝经十四次晋升,官至太子太傅...
在东北流传的满族传说(文化)( 06-07)
在东北流传的满族传说(文化)-民族史在东北流传的那些“满族”传说(文化)满族,传说最早起源于禹、舜时期,在五六千年前,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开天辟地,驰骋于华夏后土。“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祖。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满族自此形成。这个节日就是“颁金伊能尼”也就是“颁金节”或称“诞生日”。“颁金伊能尼”是满语:颁金是诞生的意思,伊能尼是节日的意思。满族的饮食习惯多以猪肉、黏食、粗粮为主,其中点心里比较有特点的是:沙琪玛(狗奶子糖蘸)满洲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萨其玛(满语)是全国著名的糕点...
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崛起( 06-05)
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崛起-民族史建州女真的崛起——枭雄努尔哈赤说起建州女真,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一代枭雄清太祖努尔哈赤。从出生、成长到起兵、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最后兵败宁远、含恨离世,努尔哈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研究、演绎的话题。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家中。努尔哈赤出生时,正值16世纪后半期,明朝已渐渐走向衰落。努尔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闲之辈,他们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受到明朝册封。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亲为显祖宣皇后。然而,努尔哈赤虽然家世显赫、出身豪门,但青年时期却颇为坎坷动荡。猛哥帖木...
隆科多的死与《三国演义》有关?( 05-17)
清朝雍正的继位问题,历来是史家争讼的焦点,虽然近来认为雍正继位合法的一派占了上风,但坚持篡位说的人也并没有偃旗息鼓。不过,无论说正说反,隆科多的作用却是公认的。作为老皇帝康熙咽气前守在身边的唯一大臣,对于皇位的继承,不说一言九鼎,至少是相当关键的。也就是说,无论继承问题雍亲王作弊还是没作弊,隆科多都是绕不过去的关口,而隆科多,恰是雍亲王胤禛名分上的舅舅,京中兵权在握的步兵统领。当然,隆科多也因此得到了回报,不仅封官晋爵,荣及子孙,而且得以总理朝政,兼管理藩院,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跟嫡亲皇家宗室一个待遇,尤其是隆科多还以武人身份,被委以意识形态看门人的重任,担任《圣祖实录》(康熙)、《大清会典》的总裁,以及负责监修《明史...
北京”同仁堂”和康熙( 04-21)
北京"同仁堂"和康熙康熙来看病(同仁堂由来)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
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03-30)
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摘要:满清入关后,满清两族的冲突就一存在着,清初的几位君主,有的选择高压的治汉政策,有的选择宽容的治汉政策。不同的政策造成汉族人民对于清朝不同的反应。但在清朝初年,追求社会的安定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在治汉政策方面,处理满汉间的冲突问题,採行了柔性的治汉政策,他将清朝政府下的人民,视为一体,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将政权的巩固为统治下的重要目标。也因为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治汉政策里,除了具前人原有的治汉政策,还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教层面给予关注。在康熙极具智慧的处理满汉冲突问题下,整个清朝在稳定的政权中求进步,也缔造了康熙盛世。关键词:康熙皇帝、治汉政策、...
清初对汉族的统治政策( 03-27)
清初严令薙髮留辫,违者处死。有「留髮不留头,留头不留髮」之说。用以树立清人之威信,摧辱汉人的民族气节。兴文字狱清初,凡汉人在诗文中有涉嫌讥讽满清及怀念前朝者,即加杀戮,且株连甚广。如查嗣庭「试题狱」等。摧残汉人的士气,压抑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武力镇压对江南各地的抗清军民屡施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又派旗兵分驻要地。镇慑汉人,并严密监视,以防反叛。压抑士绅严禁士人集会结社,又屡兴案狱,如江南奏销案、苏州哭庙案等。压抑士气,使地方士绅慑服于满清统治。圈佔田地清人入关即颁佈圈地令,让满族王室圈佔京城附近的明室庄田及百姓田地,造成不少人民流徙远方。维护满州贵族的特权及利益。 清初对边疆民族的统治政策...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