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一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清代以后,漠北蒙古也通称为“喀尔喀蒙古”。13世纪初,蒙古崛起后,大量蒙古人跟随成吉思汗及继承者,西征南下,远走他乡。但蒙古草原上仍有很多留守的游牧居民,元朝末期,游牧在蒙古高原东部哈拉哈河地区(今蒙古国东方省和中国呼伦贝尔市交界处,在阿尔山景区有一景点就是哈拉哈河源。哈拉哈就是喀尔喀)的喀尔喀部由于游牧地域的扩展和人口的增加逐渐强大起来,该部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扩展,周边的蒙古部落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据史料记载,当时喀尔喀部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鄂托克已经有札剌亦儿、翁吉刺特、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等鄂托克,这些鄂托克应该就是当时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旧有千户,他们由于游牧、联姻、...
一看标题,大家可能以为我们谈的是目前中国国界以外的蒙古共和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内喀尔喀部是明末清初以后,漠南蒙古地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落。在北元时期,内喀尔喀部与漠北外喀尔喀部同属于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他们与喀尔喀万户内各鄂托克共同在漠北草原生活了近200年的时间,当时内喀尔喀部的正式名称为“喀尔喀万户左翼”,只是到了16世纪中叶,才从漠北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以南的漠南地区游牧,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了。在以后的400多年的时间里,内喀尔喀部活跃在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也就是当年契丹生活的地方,内喀尔喀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
呼伦贝尔位于蒙古高原东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欧亚大草原的最东端,号称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历史上,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摇篮,在呼伦贝尔,先后崛起了东胡、鲜卑、柔然、契丹、室韦、蒙古。呼伦贝尔在史册上出现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征服东胡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归匈奴左贤王管辖。随着匈奴被汉不断打击,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公历纪年这年是公元49年。这个时候东胡的后人鲜卑已经走出森林,踏上草原,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边,并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向西向南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留在呼伦贝尔的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柔然、突厥、回纥...
本文专业性太强,没有耐心的读者,可直接记住:阻卜为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阻卜,这一称谓在史书或古地图中有时会遇到。阻卜是元人编修辽金史书辽金对鞑靼的称呼,其名首见于《辽史》,汉语意为沙碛、沙滩,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就比如沙漠地区的部族。我们一般认为,阻卜也就是其它史料所记述的鞑靼,因蒙古人忌讳说鞑靼这个词,所以有了阻卜这个称谓。有学者还认为,术不姑也是它的别称。阻卜内部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大多数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兼以狩猎。在元朝人编修的《辽史》、《金史》中,有大量的关于"阻卜"的描述,而自从唐朝开始直至明清时期出现在史料中的"鞑靼"这一名称...
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早期普遍信奉萨满教,辽代后期开始,12~13世纪是蒙古高原原始动力重新组合的时代,同时也是草原部落解体、统一的游牧国家形成的时代。在这一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作为中央欧亚的特色代表性产品——萨满教(shamanism),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萨满的势力、权威随着原始部落的解体而大大衰落。不过,作为传统习惯势力的代表,萨满阶层并不心甘情愿接受这种变化,仍旧试图通过对政治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以保持它在氏族组织和社会生活中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结果与处于上升阶段的代表新兴草原军事贵族的汗权(君权)发生严重冲突,并受到严厉打压。有关萨满教对这一时期蒙古人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界论著颇多,大体都较认可前辈学者巴托尔德、符拉基米尔佐夫...
本文,结合蒙古历史,向大家介绍北方民族早期的萨满教信仰,萨满信仰对今天中国北方,以至世界很多地方,仍然有深远的影响。蒙古人的萨满教和阿尔泰语系的其它民族一样,是原生性宗教。萨满教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从广义上来说,萨满教是世界的。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狭义上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如:满族、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锡伯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没有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另外萨满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萨...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