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魏和北周的汉化有甚么内容?
北魏的汉化,目的在于统一中国,建立长期统一的国家,故必须恢復汉家旧貌,却借政治、经济、文化等,希望重建秦汉以来的传统。具体而言,在政治上重建官僚体系;经济上重建户籍制度;文化上重振儒学,提倡忠君爱国的观念;在民族上,提倡胡汉融合。
a.重振儒学 拉拢世族
北魏先受慕容氏影响,自拓跋珪时已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初有生员千余人,后增至三千,他又命梁越教授诸皇子经学,官拜大夫。又于战乱较少的河西地区大兴儒学,作为苻、姚之乱时受影响的士族一个避难之所。其子拓跋嗣又拉拢及重用世族清河崔氏(崔浩)。至嗣子拓跋焘又徵卢元、高允,等儒者,令文化渐盛。当焘克服北凉时,更让群士东迁至较安定的地区生活。从以上各项利儒措施,足见北魏有意重振儒学。
班禄制
北魏前期,中央和地方官吏并没有俸禄,因而许多官吏都靠汉人世族或鲜卑贵族出任,他们因此肆意从事搜括民财和贪污,引起人民的不满。冯太后遂于公元484年颁行班禄制,由中央向官僚授与「班田」作为俸禄。从此,出任官员者不再完全是鲜卑贵族或汉人世族,所有官僚亦被纳入中央的官僚体系之中,而「班田」的授予,亦促使鲜卑贵族农业化。另外,政府为官员提供了固定的收入,亦有助打击贪污。
c.均田令
北魏前期承十六国大乱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了一批无主荒地,因而引起了很多田产争讼,亦使贵族及世族乘时佔夺民田。因此冯太后于公元485年,採李安世之议,行均田制。规定无主荒田由政府没收;田产争讼有限期,年代久远的争讼不再受理。而贫民可向政府计口授田。此制目的为恢復农业生产,同时稳定政府赋税来源及控制户籍。
d. 三长制 租调制
为配合均田制,冯太后推行三长制及租调制,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户籍制度。三长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1里长,5里立1党长。这是汉族传统的乡亭里组织的重建。三长负责检查户口、推行均田制、催督租赋(租)、征发徭役和兵役(调)。
以租调制取代过去「九品混通」的赋税制度。新制规定:一夫一妇交帛1匹、栗2石;年15以上未娶妻者,或拥有奴婢8口者,或牛20头者,都要纳税。所交帛中,10匹中5匹为公调,2匹为调外运输费,3匹为百官俸。三长制、租调制是和均田制相辅而行的。
e.迁都洛阳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地处北方。从政治上说,它不是全国中心地区,不便于统治全国,对于中原的叛乱,更显得鞭长莫及。经济方面,平城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缺乏漕运。从军事上,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外患已不严重,北魏的战略方针是向南方发展,而向南方发展,就必须利用南中原的人力物力。在种种因素下,孝文帝乃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f.改定官制
公元491年,孝文帝改定官品。两年后宣佈《职员令》二十一卷。公元495年宣佈品令。当时南朝王肃投降到北魏,帮助孝文帝改革官制。所以新的官制太多与汉魏南朝官制相似。北魏的官制重门下省,多以门下省的侍中辅政。中书省的中书监令,则主要出纳王言,地位次之,尚书省则只负责执行政令。
改革鲜卑习俗
g. 建立门阀制度
孝文帝于公元495年下诏制定门阀制度。鲜卑族除帝室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最高,汉族根据袓宗官位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姓。这是最高等级,不授予低级官员。姓以下称族,不入姓族的就排斥在门阀之外。孝文帝制定门阀制度是依据先世官爵和当代官爵,而以当代官爵为主。门阀制度贯切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原则,使鲜卑族和汉族统治者进一步结合起来。
h.改籍贯、语言、服饰、姓氏(孝文帝)
孝文帝在公元495年进行大规模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