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包括我国新疆一代,曾流传过多种语言和文字:察合台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佉卢文、粟特文、于阗文。

察合台文书法:察合台文是指从中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中亚地区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一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除通行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外,莫卧儿帝国和埃及也曾使用过。

突厥文书法:突厥文(Turkic script),7~10世纪突厥、维吾尔、黠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
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卢尼克文。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国新疆、甘肃境内的一些地方。

回鹘文书法: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高昌回鹘人转用粟特文创制的一种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
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有18个辅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写法。
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吐火罗文书法: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后经考释,此语言有东西两种方言,习称吐火罗A(焉耆语)、吐火罗B(龟兹语)。

佉卢文书法: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
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

粟特文书法:粟特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20多个字母,文字竖写。您能看出,今天的蒙古文字和古代粟特文有关系。

于阗文书法:我国古代于阗地区的称为“塞人”的民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又称于阗塞文。
因19~20世纪之交于新疆和田(古称于阗)发现写有这种文字的文献而得名。
新疆古代的察合台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佉卢文、粟特文、于阗文,这些都是拼音文字,竟然被今天的一些中国书法大师用毛笔按中国书法风格给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