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草原上的突厥时代,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想到唐朝。然而早在堪称测试版大唐的隋朝时期,长安朝廷就已经和北方的突厥多有冲突。虽然没有形成决定性胜负,却也为后世对抗草原霸主提供了诸多参考。
篡位者的明眸
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将分裂多年北方再度统一。北周的成功,首先是破除门户之见。比如在胡人武士之外大规模拔擢汉人当兵,还首创了以装甲步兵为主的府兵制度。其次则是在北齐和草原上的柔然结盟后,选择交好新兴的突厥势力。当后者在北方击败柔然,就和北周一起夹击北齐的各条边境。
但北周夺取的半壁江山,也并未能持续太久。身为外戚的杨坚,利用周宣帝年轻资浅的弱点,独掌大权并成功篡位。随即,他化身为历史上的激进改革家。既要用三省六部的官僚机构,削弱势力仍然很大的胡人军功贵族。还要在基层加强推广均田制度,铲除各地的土豪富户。在这些集权政策的催化下,新建立的隋朝是府库丰盈,国势似乎已经蒸蒸日上。
在涉外层面,隋朝的四面都有实力不弱的邻国存在。江淮以南有占据长江中下游的陈朝,河西走廊是拥众10万多人马的鲜卑王国吐谷浑,东部边界外还有新崛起的高句丽,以及正北方向上的旧盟友突厥。
为了搞定这些强大的四方蛮夷,杨坚制定了一整套宏大的战略规划。为此,隋朝必须在凉州和幽州部署重兵,用来牵制吐谷浑和高句丽。但攻略重点仍旧放在武力最弱但财赋丰盈的陈朝身上。最后才希望借助江南的财力北上对付突厥,从而获得无可争议的地区优势。但当隋朝任命的首席重臣高颖,正要统帅诸军南下伐陈之际,北方的突厥已抢先下手。这个意外也彻底打乱了长安君臣的优质谋划。
初期攻防
突厥兴兵的官方理由,是替被篡位的北周报仇。其实际意义在于扰乱隋朝后方,让其无法用兵江南。为此,突厥的四位可汗一起出动,动员了号称40万的军队,还得到盘踞营州的前北周刺史高宝宁配合。
在四路突厥大军中,处罗侯与高宝宁一支进攻渝关。沙钵略可汗率领的主力侵入马邑,并转攻陕甘,威胁隋朝都城长安。阿波可汗和玷厥可汗分别攻略延安、上郡和张掖、武威。隋朝的北方驻军奋力抵抗,甚至在战史里留下了3000人血战10万突厥的诡异记录。其实考察突厥入侵的过程,就会发现他们始终在避免正面冲突,大都以掳掠隋朝境内人畜物资为目的。经过突厥的此次突然袭击,隋朝西北六郡的杂畜几乎被掳掠一空,严重损害了当地经济和战争动员能力。
在突厥重兵威胁下,杨坚只能暂停进攻陈朝的计划,将兵力和物资转而用于对突厥的反攻。公元583年,也就是突厥四路入侵的第二年,隋朝动员北方全部兵力出塞进攻。目的是要重创突厥,解除隋进攻江南的后顾之忧。其中卫王杨爽率领的主力部队,在白道奇袭沙钵略得手,迫使沙钵略可汗躲入北方腹地。河间王杨弘从灵州出击也获得小胜。隋幽州总管所部进攻高宝宁,夺取其根据地营州,高宝宁出走契丹被部下所杀。
但此次反攻的真正胜利还是在西线。由于对突厥内部情况的了解,隋军使用离间计说服突厥西线总指挥阿波可汗停驻观望,并由此引发了沙钵略和阿波之间的自相残杀。两可汗的互相攻伐,最终导致了整个北方草原的大内战,西线的反间计可谓是隋朝“政略胜于战略”的方针的最佳体现。沙钵略虽然困于阿波可汗的强大攻势,仍然有余力进攻隋之幽州,杀死幽州总管李崇。但在阿波可汗和隋朝的包围下,也不得不向杨坚遣使请和。以此为契机,沙钵略向隋朝表示了愿意成为藩属的意愿,成为隋朝在北方的正式盟友。
计划落空
由于暂时解除的后顾之忧,隋朝按原定计划发兵消灭了陈朝,取得了重要的财税来源。这时隋的战略重心又重新转向北方,将攻略目标放在了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身上。
隋朝进攻都蓝可汗的理由,是他的部下突利可汗密告都蓝正在制造攻具,准备进攻边防重镇大同。其实,战前突厥方面由于畏惧隋朝的实力,竭力避免和隋朝发生冲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隋朝的压力下杀死了北周千金公主。隋朝方面也展现出积极进取态势,频频对突厥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工作的重点是封地在都蓝可汗北面的突利可汗。
在得到突利的积极呼应后,隋朝决定出动主力一举铲除突厥。尚书左仆射高颖担任右路军统帅,自朔州出击。尚书右仆射杨素担任左路军统帅,从灵州出击。上柱国燕荣率领偏师从幽州出击。
面对这次大举进攻,突厥采取了传统的游牧式抵抗战略。都蓝联合各部,首先击破了充当内应的突利可汗部众。接着以一部兵力牵制前进的隋军,主力向北逃遁。隋朝方面虽然能够击败当前的少数敌人,却根本无法对突厥人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最后决定胜负的仍然是政略面的手腕。突利可汗在部众被消灭后逃亡隋朝,被隋文帝杨坚封为启民可汗。启民借助隋朝的财力,大肆收买在草原上已经陷入困顿的都蓝可汗的部众。为了剿除这个真正的心腹大患,都蓝可汗的骑兵不断进攻长城以北的启民可汗部落,甚至敢于深入长城以南劫掠隋朝边郡。隋朝方面的措施是在长城遮护不到的地方加筑堡垒,屯驻重兵以防止敌人骚扰。但这种消极防御的举措只能应付小股骑兵,而突厥随时有举众数万数十万南下的实力。
隋朝的体量和制度,可以保证其一次次深入大漠寻找决战机会。正当他们酝酿着再出塞北时,突厥内乱又一次帮助了他们。都蓝可汗在内乱中被部下杀死,突厥能够集结进攻的兵力大为削弱。杨坚趁势发动了决定性攻势。在公元600年,隋朝派晋王杨广及杨素为主帅从灵武出击,让汉王杨谅和名将史万岁从马邑出击,还有长期对突厥政略工作长孙晟率领突厥降卒协同进攻。兵微将寡的达头可汗选择不战而退,继续实行游击作战。
隋军的攻势就这样无果而终,但政治方面的运作已发挥了相当作用。第二年,突厥部众90000余人背弃达头可汗,归附和隋朝亲善的启民可汗。达头派出劫掠启民部众的军队,也被内线作战的隋军所阻击。于是到公元603年,突厥10余部陆续转归启民可汗麾下,让走投无路的达头可汗直接投降。
事已至此,隋朝似乎可以解决北方的最大祸患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公元615年,突厥就恢复了向隋朝挑战的实力。他们以隋朝对突厥内部的瓦解作为借口,发兵包围了正在雁门郡巡视的隋炀帝。心高气傲的杨广,几乎成为突厥人的俘虏。
由于数十年大规模的工程消耗和战争折损,隋朝的人力与财力都已经接近枯竭,自然不可能再有任何反击措施。加上天下即将大乱,也让隋炀帝无心洗刷自己的耻辱记录。突厥人在随后的乱世中,成功扮演了北方仲裁者角色。一直到唐朝的李世民篡位,他们还能大规模出兵,让天可汗亲自出马来给多位首领赔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