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圈地是在多尔衮摄政时,强调满族本位文化时「首崇满洲」的政策下的一项政策,圈地则是酬庸入关有功将士,既可解决满族生计问题,也有建立旗人网以保卫京师的军事作用。也就是说,此项政策是满洲贵族入关之初,为了巩固满族的势力,重建庄园,可以在北京周围五百公里内各州县大量圈佔土地的政策

根据后人统计,经顺治元年至四年(1644-1647)的三次圈地,各类八旗庄田土地总数达十六万顷左右(不包含驻防旗地装田)31。由于满族不善经营及农奴怠工,肥田很快变成瘠地,于是,圈佔之外復行圈换,以坏田换好地。从此,旗地准备圈换无异经营,民地怕被圈换而不敢经营,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大量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加剧了民族冲突。康熙认为经济的课题尤其重要,因此他下令永远停止圈地,以免满汉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发生。康熙实录就有记载有关停止圈地的这么一段话:

祖宗丕基,乂安天下,抚育群主,满汉军民,原无异视,务俾各得其所,乃惬朕心,比年以来,復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衣食无资,流离困苦,深为可悯,自后圈佔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还民间。32

  从此,大规模圈换土地活动被制止,但零星圈佔仍时有发生。例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顺天府尹张吉午仍有「永免圈占」民间地亩之请。部议以事小不准,康熙「特旨允行」33。所以,至此之后,旗下在有需要土地之处,只在退圈余地、撤还地、溢额地内调剂,不许重新圈佔民地。

 

第二节
实施「更名田」

康熙为了恢復生产,竭力的鼓励垦荒,凡是汉人在各省开垦的荒地「聚在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34。又将各地明朝废藩的荒熟田「拨与原种之人,令其耕种」。这类「更名田」实际上是由政府给予原耕种者耕种,让他们「与民田一例输粮」,使之成为自耕农。

这项措施对当时以农立国的中国来说确是能促成恢復生产向前发展的。增加生产,安定民生,再加上不断的蠲免赋税,因而人民更有享「清福」的感受了。康熙皇帝一再告诫地方官员不可多事扰民,要「与民休息」。广大的贫苦汉民族在如此的生活条件下渐渐的恢復生产元气,对「异族」的仇恨也因此有了相当程度的退减或遗忘。

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关于满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