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蒙古人及汉人间的冲突,他也都心知肚明,曾提出警告说:「祸非外来,皆由自制也。」2很明显的,这句话显示了当时金国之内存在着民族间的冲突与对立。努尔哈齐利用这种残忍的手段,以为如此可节省大批粮食并清除反抗金国的异己人士,可谓一举两得。然而这种僵化的治汉政策,不合于时代的要求,结果造成社会生产萎缩,人民生活困难,军事推展迟缓,政局动盪不安。
在鰲拜方面,他不像努尔哈赤般的杀人,但满汉间的差别待遇在文教方面尤其明显。他反对朝廷任用汉人,不肯改革满族落后的制度,轻视文教,使得全国文教事业迅速衰败。以浙江学校为例﹔当时浙江十府八个县的县级儒学,顺治年间曾重修重建三十一所,鰲拜辅政期间,只重修了十五所,其中还有九所是在顺治年间已修的基础上重修的。绝大部分县城的儒学处于倒圮、停滞状态3。所以可以入学读书士子之少可想而知。辅政期间曾举行过两次会试,江南省两次中举者才七十人,远低于顺治初年的录取人数。4朝中的汉官境遇也很窘迫,鰲拜滥施淫威,废除了顺治时制定的拉拢、利用汉官的方针,将原来与满大学士同为正二品的汉大学士,一下降为五品,其他汉官的地位也都有所下降。这些做法严重的触犯了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宽容的治汉政策
天命十一年,清太宗皇太极于努尔哈赤后继位,继位后便开始设法调整对于汉人的政策,他了解汉族知识分子与官僚必须加以笼络,收为己用,改变他们对于满族统治者的感觉,汉人的平民则应尽量与以收养,使其能苟安生活,减少民族间的冲突性。
他即位后的第四天先降谕对汉人以往逃亡等事,一概不究既往,用以安定汉人民心。不久后有为改善汉人地位制定了新法令,例如满汉一体,司法与徭役不得有差别待遇﹔汉人专耕作,不应驱使他们做筑城等的其他过重的劳役﹔满洲人不得对编入农庄的汉人任加扰害等等。接着又给编庄的汉人改善生活与地位,规定「按品级每备御止给壮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5由于这道命令,让不少身为不自由的汉人农奴,顿时变为自由农民了。这一「编户为民」的政策,很有收拾汉人的民心的效果,对日后明军、明官的归降是大有号召裨助的。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又接受汉人降将建议,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六部,而六部次级官员中也安排了汉人。又以《大明会典》6为蓝本,「参汉酌金」,创制了一套《金典》,作为行政的准则。尽管初设的六部在就有的旗制下不能如理想的执行,但这些汉化行为确实在当时已鼓舞了汉官与汉民的心,减轻了对「异族」满洲的敌意。终皇太极之世,对汉人的治理政策是正常进步发展的,其后他又陆续实行考试选拔汉人,建立汉军八旗,设立都察院等事,都是重视汉族的一些具体表现。
顺治皇帝于清太宗之后继位,由于顺治皇帝继位时只有六岁,主要是摄政王7多尔衮在主政,当顺治皇帝即位后,也差不多是顺着前人的治汉政策,所以在这里主要提出多尔衮的治汉政策。当多尔衮随着吴三桂的大军入关时,他们所有的兵力比关内各方汉人的兵力差得多,所佔据的土地也小的多,经济的实力更是有限,然而多尔衮领导的满汉合作政府却在本无胜算的情形下,制订了一套非常成功的对付汉人的政策,使整个情况改观。成功的治汉政策列举下列几项:
誓言要为汉人消灭流寇,造成他们是「仁义之师」形象:清兵在尚未入关之前,曾经多次深入中原,但是行为残暴极点,屠杀掳掠,留给汉族极恶劣的形象。到了北明亡国后,多尔衮率兵入关,为了改变形象,下令八旗各军在途经各地时,要「勿杀无辜,勿焚庐舍,勿掠财物」,做到秋毫无犯。他们甚至对南明福王建立的弘光政权也不反对,从《国榷》中,有记载这么一段话:「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8
明朝的臣民在饱受李自成短暂且恐怖的统治之后,竟遇上了讲「仁义」的友人,难怪各地人民都有更始之庆,而无亡国之痛了。
对于汉人若干文化採宽容的态度:满洲人在关外虽有与汉人合作治理汉人的经验,但汉族毕竟是一个具有深度文化的大民族,所以当满族入关面临更多汉人更大土地的新局面时,难免有茫无涯际的感觉,多尔衮颇能接受汉族谋士官员们的建议,对汉族的若干文化非禁止的态度,反而採取宽容。例如清廷在推行官民服饰之制时,採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建议,实行「十从十不从」9的措施,例如第一条就是男从女不从,即当时男人穿清朝旗袍,女人穿明朝服装。这样的措施让某些汉族明代的服饰得以保存,多少也缓和了许多人反清的情绪。
在流寇入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遗臣遗民伤心之际,着手从事抚慰人心的工作:多尔衮进京后先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皇帝服丧三天,以展舆情」,并且命「礼部、太常寺备帝具葬」10。谕旨下达后,官民大悦,比起李自成的恐怖统治,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多尔衮后来更为崇祯帝后建造陵墓,又派大学士祭明帝陵,表扬因崇祯皇帝殉国而从死的大臣追赠谥号,并抚卹他们的家人。在大乱之后,这些作为更能迎合明人的心理。
满族入关初期的这类治汉政策,制定的非常成功,结果迅速的稳定了清廷在京畿以及华北一带的统治,缓和了两族间因文化不同的冲突性。
从以上四位主政者施行的政策看来,高压性的政治手段,并不会削减满汉间的冲突,甚至会更加的严重﹔相对的,使用较宽容性、优待性的手段对待汉族是比较妥当的方法。毕竟在清朝下,满人居于少数,汉族佔多数,要如何处理两族间的冲突,减少汉族的反清情绪,来巩固政权,是需要更多的智慧去思考的。
在康熙亲政之前的鰲拜,对汉族採取高压的政治手段,引起当时后社会文教衰败及不满的情绪。康熙对鰲拜的越俎代庖、倒行逆施也十分反感。所以当他亲政后,便改变治汉政策,对于满汉民族冲突间的处理,有不同的以往且多面向的改革政策。康熙处理满汉两族的问题,消弭冲突是必要的第一步,接着就是看康熙这位有智慧的君主,进一步的抓住人民的心,寻求人民对于清朝政府的认同,不管是知识分子或是一般老百姓。下面就康熙的治汉政策分成三个部分,文教方面、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