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与鄂伦春是一个民族吗

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在语言学的分类上同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系的北语支。他们的语言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完全相同,鄂温克和鄂伦春是同源关系。他们是十七世纪前古鄂温克部落的两个分支,同源于古鄂温克部落,只是到了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两个民族。

使鹿鄂温克人

鄂伦春猎手

鄂温克古部落长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山林中,从事于狩猎和捕鱼生产。十六世纪初,鄂温克古部落分布于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各支流的情况是:一支在贝加尔湖西北威吕河一带;一支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克河、聂尔察河一带;一支在中游精奇里江和牛满江一带。当时他们过着大氏族的生活。《明一统志》说,他们是“以桦皮为屋”,“戈猎为生”,“饲养驯鹿,骑鹿出入森林”,并且使用滑雪板,“木马形如弹弓,系足激行,可及奔马”。到了十七世纪初,清代的文献,把他们称为“索伦部”或使鹿的“喀木尼堪”。

清朝建立前夕,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以武力统一了黑龙江各部落,其中征服“索伦部”一事是在1639年到1640年完成的。当时,沙皇俄国开始向黑龙江流域侵略,派遣“探险队”来到这一带。特别是1651年,哈巴罗夫“探险队”出现于黑龙江上游石勒克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点。

“探险队”的抢劫活动遭到了鄂温克部落的强烈反抗,在雅克萨地区发生了战争。鄂温克各部以落后的弓箭抵抗火器犀利的侵略者,结果失败。鄂温克各部被战火所迫,不得不离开久居的故土,从黑龙江北岸过江南迁,他们在顺治年间(整理者注:1643年-1661年在位)先后来到今日的大、小兴安岭。

这次战争,在今日鄂温克、鄂伦春两族的历史传说中,都有明确的反映。他们都说,在这次战争之前,鄂温克和鄂伦春是住在一起的,是一个民族;被沙皇俄国的“探险队”打败后,各部过黑龙江时分散了。据说,前面的部落以箭头指示移动方向,但因箭头被风吹歪,后面的人便走向另外的方向,所以,一个民族的人失散了。传说,在这次大逃散、大迁徙中,留在最高山上的便是今日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而稍微下山的就是今日的鄂伦春人,完全下山的就是牧区(注:通古斯鄂温克)和农业区的鄂温克人(索伦鄂温克)。

索伦鄂温克

另外,在今日两族的传说中,两族从黑龙江南迁来大、小兴安岭的路线也完全相同,都说是从石勒克河或精奇里江一带出发来到大、小兴安岭的。不仅如此,两族迁徙传说中所提到的两个历史人物也是一致的。鄂伦春族说,他们是在根特木耳和毛考待汗二人的率领下渡江南来的。鄂温克族说,根特木耳是他们的祖先;并且说,这两个人是一个部落的两个氏族酋长:根特木耳是“白牙基尔”氏族的酋长;毛考待汗是“卡尔他基尔”氏族的酋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鄂温克和鄂伦春两族有许多相同的氏族,如两族都有“卡尔他基尔”氏族、“玛拉基勒”氏族、“白牙基尔”氏族、“阿七克强基尔”氏族等,而且其中有的氏族还保持着氏族内禁止通婚的习俗。作者曾问鄂温克老人:“为何两个民族的人还不通婚呢?”回答是:“我们和鄂伦春的这部分人是同一个氏族,当然不能通婚。”所有这些都说明,鄂温克和鄂伦春两族原是一个古老部落的两个亲近的分支,他们的语言、历史相同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十七世纪前古部落时代给他们奠定的基础。

驯鹿

再从“鄂伦春”这一名称来研究,同样会加深上述结论。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都把“驯鹿”叫做“鄂伦”,把人叫做“春”。“鄂伦春”这一名称的含义是“有驯鹿的人”。古代鄂温克部落饲养驯鹿的事实,在明、清文献中有清楚的记载,而且如今在额尔古纳左旗(编者注:今天的根河)的鄂温克人还饲养着驯鹿。虽然,今天鄂伦春人和大部分鄂温克人已失去驯鹿,但经过近几年来的社会历史调查证明,他们在十七世纪前都饲养过驯鹿。据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逊克县的几个鄂伦春老人回忆,他们听祖父说过,鄂伦春人在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一带时都饲养驯鹿,从黑龙江迁来后,因新迁地区没有驯鹿的饲料——藓苔,驯鹿全死掉了。这个调查材料证明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从各个方面看,“鄂伦春”这一名称同鄂伦春人在历史上曾饲养过驯鹿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是“有鹿的人”的一种经济集团的称呼。

驯鹿对食物的要求很高

俄人史禄国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结构》中提到,居住在巴尔古津河上游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原来自称“鄂温克”,但后来他们听说河的下游养马的鄂温克人也自称“鄂温克”时,他们为了区别于养马的鄂温克人,便自称“鄂伦春”(有驯鹿的人)。这个例子正说明,“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名称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古鄂温克部落内部有养鹿和养马的经济差异后,才产生了“鄂温克”和“鄂伦春”的区别。“鄂伦春”实际上是古鄂温克部落内部养鹿集团的自称。直到今天,额尔古纳左旗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仍然以“鄂伦春”这一名称叫自己的人,如二人见面时说:“西,鄂伦春?”(你是有驯鹿的人吗?)更值得指出的是,当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见到鄂伦春人时,常打趣地说:“我们才是真正的鄂伦春呢,我们还有驯鹿,而你们已经没有驯鹿了,还叫鄂伦春?”这些资料都证明,“鄂伦春”这一名称,是由古鄂温克部落中分化出来的经济集团——养鹿人的自称。

使马的鄂伦春

如果再从鄂温克和鄂伦春两族不久前所保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较明显的是两族狩猎部落所住的白桦皮搭盖的帐幕“仙人柱”(俗名“撮罗子”)。他们这种房屋形式给《明一统志》所记载的“以桦皮为屋”的古鄂温克物质生活特征作了形象的注释。两族不但用桦皮搭盖帐幕,而且用桦皮造船,直到现在还都有桦皮船,形式完全一样。另外婴儿的摇篮,形式制法也完全相同,而且在两族使用非常普遍。
不久前,两族的猎人还有一种“狍头皮”帽子,是狩猎时用来伪装自己的,其形式也完全一样,而这也是古鄂温克猎人的物质生活特征之一。两族早期狩猎工具用弓箭,不久前,在两族的猎人中还能找到它的变种——“地箭”,形式完全相同。特别是两族都有过狩猎用的交通工具——滑雪板,它是适应大雪山的需要而发明的。而这又正如史书所描写的“木马形如弹弓”,也是古鄂温克部落的物质生活特征之一。

狍皮帽

两族不仅有共同的物质生活特征,而且也有共同的精神文化特征。较突出的是他们信仰萨满教,每个氏族都有一个萨满(巫师),并且都曾有过对熊的崇拜观念和仪式。在两族的歌舞中也都保存着许多相同的特征。例如,都有“野猪搏斗舞”、“依和纳仁舞”,都有“呐嘻呐哟哟”、“德呼兰、道呼兰”等共同的曲调,都有一种共同的口琴——“崩努刻”,它是放在口中随呼吸用手弹动出声的乐器。

崩努刻

上述鄂温克和鄂伦春两族共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充分表明,两族是同源于古鄂温克部落的。从清初到解放前的三百多年间,鄂温克和鄂伦春逐渐形成为两个民族。十七世纪前古鄂温克部落给他们遗留下来的共同的语言、习俗,历史传说和社会联系等等,使他们在新中国的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鄂温克与鄂伦春是一个民族吗 
  关于满-通古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