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马青牛”和“契丹八部”
契丹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生活在匈奴东部的游牧民族总称)。秦汉之际,东胡战败于冒顿单于的铁蹄之下,分化并发展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鲜卑又分化为三个部族,其中东部鲜卑宇文氏的部分族民迁徙至松漠之间,与生存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通过通婚等方式,不断地与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契丹、库莫奚等民族。
契丹民族最早的传记史料记载于《魏书》:“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契丹民族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流域(今老哈河)以游牧、渔猎为生存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是我国北疆地区最为强大的民族,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后世的游牧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雄健英武的神人骑着白马沿着在两河的交汇处木叶山漫步。洁白的云朵在蓝天中漂浮,一望无际的草原传来青草的清香,当神人陶醉在美景之中时,一幅动态的画面映入了眼帘,美丽动人的仙女骑着青牛缓缓走来。神人与仙女在木叶山下相遇,良辰美景,佳偶天成。一见钟情的他们结为夫妇,定居在此地并孕育了八个后代。后来这些后代成为了契丹民族的八个部落。契丹民族“白马青牛”和“契丹八部”的起源传说流传后世,在《辽史》、《契丹国志》等史籍均有记载。
二、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
契丹民族在初期力量弱小,依托于其他游牧民族以求生存。随着实力的壮大,契丹民族与生活在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先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根据《辽史》的记载,契丹民族的先祖被称为奇首可汗,在随后五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先后经历了古八部、大贺氏、遥辇氏的部落联盟发展。
遥辇氏时期,居住于世里地区的迭剌部落崛起,成为了契丹民族的新兴家族。其后代以部族居住地十里为部族名,汉语译为耶律氏。经过170多年的发展,耶律家族的后代耶律阿保机终于取代了遥辇氏,成为了契丹民族的可汗。
唐代末期藩镇割据,朝廷对边镇地区统治力减弱,契丹民族在此期间逐渐发展壮大。耶律阿保机在担任可汗期间平定了诸弟的联合叛乱,采纳妻子述律平的建议,设宴诛杀诸部酋长,稳定了汗位。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辽政权,正式称帝。自此,辽代九位皇帝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统治长达200余年。
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命令契丹臣子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等人创立契丹文字,促进了契丹民族的社会发展。建立孔庙并尊崇儒家思想,在效仿中原政治制度的同时结合契丹本民族风俗,设南、北面官,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按照契丹民族和汉族不同的民俗,分别治理契丹民族和汉族。辽代政权在耶律阿保机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注重休养生息,建立州城,促进了辽王朝经济的发展,为辽王朝积蓄了实力。辽太宗与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以辽代军事力量扶植石敬瑭为皇帝。自此,幽云十六州成为了辽王朝的统治区域,辽的疆域也扩展至长城沿线,打开了中原的门户。辽世宗耶律阮与辽穆宗耶律景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期间的辽王朝缓慢的发展。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知人善任,任用耶律质屋、耶律垯烈等人,革除弊制,辽景宗耶律贤也被称为“中兴之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时尚在年幼,不能处理政务,在母亲萧太后、契丹贵族耶律斜轸、及汉臣韩德让的辅佐下,稳定了皇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完善法律、整治吏治,进行了政治、经济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为选拔人才实行了科举制度。
辽、宋两国“澶渊之盟”的签订(公元1004年),结束了辽朝与宋朝两国数十年的战争,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辽圣宗时期成为了辽代王朝最为兴盛、强大的时期。辽兴宗耶律宗真与辽道宗耶律洪基两位帝王在位期间崇佛信道,广建佛寺、任用僧人为官,尤其是辽道宗朝后期,政治腐败,过度崇信宗教,建庙、饭僧等宗教活动频繁,更是曾一日之内“饭僧尼三十六万”,给辽代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辽王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天祚帝耶律延禧听信谗言,喜好女色,终日沉迷于游猎,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女真完颜部辽政权的压榨下(政治与物资方面不断的索取),不堪其统治,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辽。骁勇善武辽代军队再无往日的雄风,在经过几年的战争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所俘(公元1125年),曾经的大辽盛世淹没于烽烟战火,走向灭亡。辽灭亡后,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迁,于公元1132年称帝,建立西辽。公元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从此以后,契丹民族不断的迁徙,在这个过程逐渐的与其他民族融合,契丹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