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捕捞和狩猎是原始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远古北方民族也不例外。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先民生活艰难而简陋,人民少而禽兽多,人们饱受野兽侵袭和病饿折磨。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依靠采集、捕捞和狩猎来维系生存和繁衍。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他们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先民们追逐野兽,跋山涉水,纵跳腾挪,使棍投石,与野兽赤膊拚搏,在长期从事这些与生存活动有关的众多的身体技术动作过程中,原始体育的雏形-狩猎与舞蹈形成。作为表达原始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逐渐演变形成体育项目。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时,他就再度从事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这样人类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有意识地将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传授给他人,这就是原始社会人类将生产活动技能向体育转化的形式与标志。这些体育活动内容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需要,是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石块为武器,通过投掷方式捕获猎物,这要求人们要进行投远和掷准的反复练习,当他们获得的猎物逐渐丰富时,一些武器就成为游戏的器具。
1.1.4宗教活动
由于干旱寒冷的自然环境,使北方远古先民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其摆布。他们依赖自然界,同时又对它产生恐惧和崇拜心理,进而把自然界的万物,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泊,乃至动物和植物人格化,认为“万物有灵”,从而形成了多种崇拜,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与神灵沟通。祭祀敖包的目的是祭祀天地所有的神灵,灭灾求福,祈求雨水是敖包祭祀的核心目的[7]。
最初的“那达慕”,其主要内容是祈祷神灵的保佑,即“祭敖包”。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蒙古人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还有一种说法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的遗迹;也有人认为敖包是蒙古部落或蒙古氏族的地方保护神。总之,无论敖包的产生原因如何,蒙古族的祭敖包活动和蒙古古代萨满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萨满教是阿尔泰语系古代诸民族信仰的以巫师“萨满”为中心的具有浓厚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宗教。萨满教具有泛灵信仰色彩,它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以对“苍天”(突厥语“腾格里”)的崇拜为核心,同时保留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8]。
祭天祭腾格里(天)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山丘等高处立木头或石堰等标记,以此代表“腾格里”。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立标的山丘被视作禁地。这是蒙古人中最普遍的祭天形式。
祭地祭地也是蒙古人自然崇拜的一种。蒙古人有“天父地母”之说,认为大地上有名的山川和奇特的草木都有自己的主神。蒙古人把鲜奶和奶酒每天早晨向所在地的山巅,表示致祭。
祭敖包这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习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9]。
敖包的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10]。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11]。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一般选在每年农历五月间选择吉日祭敖包。祭敖包时,为敖包换上新的柳树,系上五颜六色的绸缎或哈达,拣来石头堆在敖包上,把祭品摆放在敖包前,点燃香烛,在长者带领下向敖包叩拜。然后,把祭献的牛羊带到敖包前,由萨满或长者叨念祭辞,用碗中牛奶从头顶洒至尾部,带走宰杀,最后把煮好的全羊、牛头等摆放在敖包前,再念经致祭。同时,参加赛马者骑马绕敖包二圈后,由主持人带领走向起点。赛马结束,进行摔跤、射箭等文娱体育活动。黄昏来临,人们吃着手把肉,喝着美酒,载歌载舞。由于敖包会有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人们也称“敖包那达慕”。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各种“那达慕”都是由“敖包那达慕”演变而来。
1.1.5战争需要
体育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事训练有关。在古代,对野兽或其他人群的进攻和自卫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或为了复仇出现了原始意义上的战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各氏族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一些较为先进的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掠夺他族的人口、财产、生存空间来充实、强大自己,而其他氏族为了防范外来侵略,保护族人利益,开展自我保护和救助自己,从而发生了战争。氏族公社以后,部落间的利害冲突有时需要武力解决,由此可见,射箭、击剑、蹴鞠这些体育项目都起源于古代战争,战争推动武器的发展和战斗技能的演进,从而对部落成员事先进行身体和军事技术训练成为必要的一项工作,这即成为古代体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动力。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迁徙的直接原因。
古代蒙古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是古代蒙古部落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那时,人们的观念里掠夺和杀戮乃正当的事情。生存环境的恶劣并未使这个民族衰落,相反却让这个民族更加强悍。蒙古族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生产生活内容,游牧生活使得蒙古族精于射猎、善于捕鱼。蒙古族还是典型的马背民族。马既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游牧与战争的不可缺少的助手。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与周边民族连绵不断的军事抗衡,对蒙古族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唐代以降,蒙古部先后受到中原王朝、大漠诸汗国及辽、金政权的统治或管辖。在此过程中,蒙古部与中原汉族及周边民族在相互不断的战争角逐、兼并征服、经济交往、文化渗透的推动下,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1、12世纪之交,蒙古部推举合不勒(成吉思汁的曾祖父)为汗,史称祖元皇帝。在合不勒汗及后继的俺巴孩汗、忽图刺汗领导下蒙古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统一,势力逐渐强大,游牧于西起三河之源,东至兴安岭,北抵贝加尔湖,东南触金国疆界的广袤草原上。
公元12世纪,蒙古部已过渡为阶级社会。汗、部落首领及其亲属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他们为追逐政治、经济、则富的权力,频繁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四处袭击邻部,相互抢夺牲畜,侵占牧地,掳掠奴脾。同时,蒙古高原上的各部族集团之间,为种种利益相互攻战杀伐,略无宁日,经过长年持续的征服、兼并、动荡、分化,到12世纪末,原先部落林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为分疆对峙的蒙古、克烈、乃蛮、蔑儿乞、塔塔儿5大部族集团,他们之间为争夺支配全蒙古高原的霸权而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此外,金朝为解除蒙古草原诸部对其北方边界的威胁,除了数次大规模向北用兵之外,还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有意挑起北方各部族之间的长期争斗。
正是由于游牧射猎的生活方式和世代征战的社会环境,使蒙古族养成种尚武精神。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于是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作为士兵和民众素质训练的内容。那达慕大会作为蒙古族重要的娱乐交流大会,“男儿三艺”也必然成为了蒙古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节目。
1.2沿革
1.2.1民族传承
所谓民族要满足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四个特征。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语言各不相同,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迥异,必然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形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