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卜

本文专业性太强,没有耐心的读者,可直接记住:阻卜为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阻卜,这一称谓在史书或古地图中有时会遇到。阻卜是元人编修辽金史书辽金对鞑靼的称呼,其名首见于《辽史》,汉语意为沙碛、沙滩,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就比如沙漠地区的部族。我们一般认为,阻卜也就是其它史料所记述的鞑靼,因蒙古人忌讳说鞑靼这个词,所以有了阻卜这个称谓。有学者还认为,术不姑也是它的别称。阻卜内部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大多数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兼以狩猎。

在元朝人编修的《辽史》、《金史》中,有大量的关于”阻卜”的描述,而自从唐朝开始直至明清时期出现在史料中的”鞑靼”这一名称,却并未出现在《辽史》、《金史》中。

自近代以来,历史学者们对”阻卜”做了大量考证工作,认为阻卜就是鞑靼的别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历史语言学与北方民族文化习俗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阻卜”的语源、语义问题很有意义。
“阻卜”为契丹、蒙古语中的方位词jüü或jegün(东),其语义为”左”,按照突厥蒙古语系部族的方位习惯来看,jübü或jegün指中原传统的方向”北”。辽金史中出现的”阻卜”一词是处在北方的各部族的泛称。[1]
阻卜这一名称出现于辽金时期。在元人编修的《辽史》、《金史》中,大量出现了关于“阻卜”或(阻犊)的记载。“鞑靼”这一名称,早在唐朝就已载人史册。随着鞑靼部落势力的逐渐强大及其统治范围的扩大,“鞑靼”这一部落名称成为北方草原各部族的通称。《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中也有不少关于鞑靼的记载。
两宋人仍然按照惯例称北方各部族为鞑靼。《明史》和《清史稿》中也都有《鞑靼传》,而《辽史》、《金史》中却很少有关“鞑靼”的记载。这与鞑靼当时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很不相称,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最先关注“阻卜”问题的学者是高宝铨,他在《元朝秘史李注补正》中注解塔塔JL(鞑靼)部历史事件时,推测《辽史》、《金史》中所记载的“阻卜”或“阻犊”有可能是鞑靼的别称…I。这一说法引起了日本学者松井、箭内亘等的重视,他们也先后发表了论文进行论证。
王国维就此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从史料和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依据《辽史·圣宗纪》与《萧图玉传》中有关开泰元年(1012年)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即《辽史·圣宗纪》中记叙兵围镇州城的是达旦,而《萧图玉传》中记载兵围该城者则为阻卜;《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契丹供奉官李信报告辽齐妃领兵三万屯西鄙驴驹儿河,西捍塔靼之事,与《辽史·圣宗纪》、《萧挞凛传》中提到的统和十二年至十五年(994—997年)辽兵西征驴驹河西之阻卜。此两处记载为同一事件,一说阻卜,一说塔靼。
《元朝秘史》记叙大金完颜丞相领军讨塔塔儿之蔑古真薛兀勒图于浯勒札河之战。克烈部王罕与蒙古部铁木真出兵助战获大胜。《圣武亲征录》、《元史·太祖纪》等皆记有此事。《金史·夹谷清传》易记述此事时,将塔塔儿部称为北阻卜等三则史料,推断“阻卜”即达旦(鞑靼)。王国维并没有满足阻卜即鞑靼这一考证,他进而提出“避讳说”、“倒误说”来解释阻卜替代鞑靼的原因。
蔡美彪在《辽金石刻中的鞑靼》一文中根据《辽陵石刻集录》中的《辽道宗哀册》和金人《金完颜希尹神道碑》关于鞑靼的记事,认为《辽道宗哀册》里关于鞑靼的记事,是辽人对鞑靼的原始记载。然而,在《辽史》道宗一朝的记事里,竞找不到关于鞑靼的任何记载,却逐年记载了关于阻卜的史料。
《辽史》上所记的阻卜在哀册上没有提到,而哀册上所特别提出的鞑靼,又不见于《辽史》。宋辽金的史料《松漠纪闻》、《契丹国志》和《大金国志》中都记有鞑靼杀死耶律余睹父子的经过,《金完颜希尹神道碑》碑文拓本内容中记有鞑靼杀死耶律余睹父子的记载,但元人所撰《辽史》、《金史》里将鞑靼杀死耶律余睹父子之事删改并把鞑靼之名删除。蔡美彪将宋辽金人关于鞑靼的原始记录与元人所编修的《辽史》、《金史》中的记事的不同进行对比,进一步证明了王国维所推断的阻卜即鞑靼的结论及其“避讳说”,为王国维的结论提供了最有力的新证。法国人伯希和在《评王国维遗书》里,认为辽金时代的鞑靼分居南北二部,阻卜乃是南北鞑靼的合称。徐炳昶等学者持阻卜非鞑靼的观点。但国内许多学者都基本接受了王国维达旦即阻卜这一结论。笔者赞同王国维阻卜即鞑靼的说法。认为辽金时期的阻卜是指以原蒙古人为中心的北方各部族的泛称。[1]
发展进程编辑
10世纪时,各部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918年(辽神册三年),已有阻卜部落遣使向辽贡献。924年(辽天赞三年)阿保机西征,阻卜诸部皆“望风悉降”,并有三个部落被内迁。自此至辽景宗朝,各部常遣使朝贡于辽。岁贡定额为马1700匹、驼440头、貂皮万张、青鼠皮2500张。从辽圣宗朝开始,时叛时服,且为辽最难制服的部族。圣宗于994年(辽统和十二年)命王太妃(齐妃)领乌古等部兵往西镇抚,又于1003年筑可敦城(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之东),次年置镇(治可敦城)、维、防三州,调诸部族兵2万余骑及渤海、女真、汉人700余流配之家,往彼屯垦镇守;1011年(统和二十九年),置阻卜诸部节度使。
1012年,阻卜许多部落又叛。在反抗契丹人的斗争中,阻卜诸部结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辽不得不于1089年(辽大安五年),任命阻卜中最大部落北阻卜的磨古斯为诸部长。1092年,由于耶律何鲁扫古误击磨古斯,北阻卜由是“叛命”,其它部落纷纷响应。经过八九年的苦战,于1100年磨古斯被擒杀,叛乱被镇压下去。阻卜人除有一部分随耶律大石西行,余众后多被溶入蒙古族。
历史分布编辑
辽金史中的阻卜或阻楼,是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在大漠南北分布甚广,人数众多和活动频繁的部族。至于阻卜究竟是什么部族、他和鞑靼的关系问题,这个世纪数十年来中外学者们发表过不少论文进行探讨,逐渐得出一个结论,阻卜即鞑靼,阻卜是鞑靼的一个别称。
所谓“阻卜即鞑靼”,就相同方面而言的。进一步考察,阻卜与鞑靼作为诸部族的统称,泛称,并不完全是等同。可以认为,阻卜为鞑靼的一部分,辽金肘鞑靼主要部分即是阻卜;但鞑靼是个在时间和空间以厦所包括的种类方面都比阻拨卜妻广泛,复杂得多的部族之泛称,因而又不可一概而论。
相关史实编辑
根据《辽史》的记载来分析
阻卜的分布区域
为分析阻卜的分布区墟,先从《辽史》上摘引几条重要材料:
(一)《辽史》卷一0三《肖韩家奴传》,十一世纪兰十年代时,肖韩寨奴说:“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曩时北至胪胸河(今克鲁伦河),南至边境,人多敬居,无所统一,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于由臣沙,阻卜望风悉降。”
(二)《辽史》卷九六《耶律挞不也传》。十一世纪末,阻卜酋长“磨古斯绐降,挞不也逆于镇州(在今土拉河下游西南)西南沙碛间。”
(三)《辽史》卷九三《肖图玉传》:公元一0一三年初,“阻卜复叛,围图玉于(镇州)可敦二城,势甚张。图玉使诸军齐射却之,屯于窝鲁朵城(在今鄂尔浑河上游西岸)。”
(四)《辽史》卷三六《兵卫志·属国军》。“元昊、谅诈智勇过人,能使党项,阻卜掣肘大国。”
(五)《辽史》卷七0《属国表》太平六年八月t“肖惠攻甘州不克,师还。自是,西阻卜诸部皆叛。”
根据上引材料,可知阻卜诸部分布的区域为北起竞鲁伦河、土拉河下游、鄂尔浑河上游,南到辽边境(今内蒙昭乌达盟西边、锡林郭勒盟南边和乌兰察布盟阴山山脉一带)以及西夏以北(今外蒙南边),西南到新疆东北边流沙以东。由此可见,辽代阻卜诸部基本上分布在夸外蒙中部、南部及内蒙锡盟,乌盟的大草原上。
《百官志》记载
根据《辽史》纪传及《百官志》记载,辽代阻卜诸部分为西阻卜、北阻}及(东)阻卜等。北阻}分布干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根据冯承钩及陈得芝的考证,应即《元史》之克烈部。西阻卜分布于外蒙西南部、位于西夏北面,常与党项都互举连言。东阻卜位于克鲁伦河上游以南,南到今内蒙锡盟、乌盟,其中包括札刺亦儿等部。
《辽史》记载
根据《辽史》记载,位于今外蒙西北部一带的粘八葛部(即《元史》之乃蛮部),位千外蒙北部色楞格河流域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梅里急部(即《元史》之蔑儿乞部),位于外蒙东端克鲁伦河下游及呼盟东部的敌烈、乌古诸部,位于呼盟及黑龙江省西部的宣韦诸部,都没有被包括在阻卜诸部之内田。位于外荣东北角及今苏联赤塔省的萌古(蒙古)、茶赤刺诸部以及南西伯利亚的森林狩猎部落,也没有被包括在阻卜诸部之内。因为:第一,上列部落都不在《辽史》所记载的阻卜诸部的分布地区内,第二,在《辽史》中,这些部落都被作为不同于阻卜的部落,以各自的名称与阻卜分别开来。例如:
(一)《辽史》卷三六《兵卫志·属国军》中,与“阻卜”并列记载的属国有。黑车子室韦,乌古、小黄室韦、大黄宣韦,敌烈、粘八葛、梅里急、斡朗改,等等
(二)《辽史》卷四六《百官志·北面属国官》中,与诸阻卜固大王府并列记载着室韦国王府、黑车子室韦国壬府,斡朗改国王府,迪烈德(即敌烈)国壬府、于厥(即乌古)国王府,等等。
(三)《辽史》卷三十《天祚纪》及卷六九《部族表》记耶律大石所会十八都中,与阻卜并列记载着大黄室韦、敌烈、乌古里、密儿纪(即梅里急)、茶赤刺、王纪刺等部
(四)《辽史》卷二六《道宗纪》寿昌三年闰二月;“阻卜长猛撒葛、粘八葛长秃骨撒,梅里急长忽鲁八等请复旧地,宫方物,从之。”
(五)《辽史》卷二四《道宗纪》:大康十年,‘‘二月庚午朔,萌古国造使来聘三月戊申,远萌古国遣使来聘。……五月……己丑,阻卜来贡。
金代的阻麟包括活动于呼伦、贝尔二湖一带的塔塔儿部,因此金代阻麟分布地区稍不同于辽代,应将呼伦、贝尔二湖一带及克鲁伦河下游等地包括在内。
草原游牧部落
二、阻卜谙部为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游牧部落,不包括森林狩猎部落等。
阻卜诸部分布在历来主要从事游牧的游牧部落活动的内外蒙大草原地区,因此阻卜诸部落中不包括森林狩猎部落(如斡朗改。、北部室韦人等),不包括以渔猎为主、兼营粗披农业和养猪的部落(南部室韦人),也不包括在南西伯利亚森林狩猎地区南端及克鲁伦河、土拉河、鄂尔浑河流域以北地区活动的半游牧,半狩猎韶落(如梅里急,茶赤刺、萌古等部)。
根据《辽史》记载,阻卜诸部向辽朝进贾的主要是马驼,尽管某些部落也同时进贡一些狩猎产品。这也说明阻卜诸部为主要从事游牧的草原游牧部落。例如,《辽史.食贷志》载,阻卜岁贡马二万匹,而西夏、室韦岁贾马各仅三百匹。又如《辽史.兴宗纪》载,重熙十七年“阻卜献马、驼二万”,十八年··阻卜来贡马、驼、珍玩”,二十二年“阻卜大主屯秃古斯率诸部长献马、驼”。
游牧部落
三、阻卜为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不包括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及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阻卜诸部都是原住在呼盟一带的室韦——鞑靼人外迁到外蒙及内蒙锡盟、乌盟大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与契丹和奚、吐谷滓等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渊源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也有差别。因此,在《辽史》里,阻卜与契丹,奚和吐谷浑等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是被严格区分开来的,各有各名称,毫不混淆。因为《辽史》史料所源之辽朝历代实录中有关游牧部落的记载,主要源于契丹人耳闻目睹,“阻卜”这个名称应是契丹人对外蒙及内蒙锡盟和乌盟大草原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之泛称,与汉族人(宋人和辽金汉族人)对它们的称呼“鞑靼”不同。契丹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他们分得出蒙古语族不同语支和方言的差别,更分得出蒙古语及非蒙古语的不同,因此,他们不会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非宣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混淆起来,更不会把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混淆起来。他们不会产生汉族那样错误,把蒙古语族的鞑靼与非蒙古语族的党项和沙陀突厥、回鹘相混淆,也不会产生西域伊斯兰教徒把鞑靼与突厥(例如乃蛮)混淆的错误。在《辽史》里,阻卜以及党项、沙陀、吐谷浑、粘八葛等同在蒙古草原上,但语言不同相邻游牧部落,是区分得很清楚。例如:
(一)《辽史·太祖纪》神册的三年二月。“阻卜和党项……各遣使来贡”,
(二)《太祖纪》天赞的三年六月。“大举征吐浑(就是吐谷浑)和党项、阻卜等部”;
(三)《道宗纪》寿昌的三年闰二月t“阻}长猛撒葛和粘八葛长秃骨撒……请复旧地,贾方物,从之”,
(四)《百官志.属国官》里分别记载诸阻卜国太王府,党项国大王府、沙陀国王府、吐蕃浑国王府;
(五)《兵卫志·属国军》里分别记载阻卜、沙陀、。吐备浑,党项、粘八葛。
内荣锯盟
四、“阻卜”为契丹人对外蒙和内荣锯盟,乌强大草原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泛称,它但使用及传播于契丹人、女真人、阻卜者部人本身及少数汉族人中间,其传播时间限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辽金时代。而“鞑靼”是突厥人对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远播于中国南北方及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为一传播遍与世界各地的名称,传播时间From the eighth century until today自从八世纪直到今天。
因此,我们都熟悉“鞑靼”这个名称,而对《辽史》上屡见“阻卜”而极少有“鞑靼”,不可理解。于是王国维提如“避讳说”、“倒误说”。
王国维在《鞑靼考》中指出元柬纂修辽金史的史臣为避免文字之祸,讳言鞑靼,竭力避免使用“鞑靼”二字,而代之以“阻卜”、“阻耧”。至于为什么用“阻卜”及“阻髓”来代替“鞑靼”以达到避讳目的,而不用别词来代替“鞑靼”?“阻卜”,-阻辚”之名究竟从何而起?王国维便又提出“倒误说”。指出;“然辽金史料中,其字当已有作‘鞑靼’者,其倒也,…作‘靼鞑’,极和‘阻辚’二字相似。史料中或有一二处误作‘阻楼’一史臣利用其接,遂并史料里之不误者而尽改之,以避一时之忌讳。”
王国维的倒误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为不能证明根本不存在“阻卜”与“阻鞍”这个部族名称,无法确证“阻卜”与“阻耧”为“鞑靼”二宇之倒误。后来学者也无法为他的“倒误说”提供出任何证明。反之,却根据阻卜一名有种种不同的异译(如《辽史》屡见之术不姑,北宋人奏仪中之术保,等等)以及阻辚之名见于金人文集,证实阻卜(阻幞)这个部旋名称螅客观存在,而非出自元末史臣虚构。
王国维“倒误说”虽因纯属虚构而不为学者承认,但他“避讳说”迄今仍为不少学者所澡信。如1979年版《辞海》阻卜}条说.“阻卜,可作‘阻鞍’。《金史》及《辽史》中对鞑靼的称呼。元人讳言鞑靼,在纂修辽及金史时,均以此称代替鞑靼。”
《契丹国志》
在《辽史》所取材的资料里,如宋人记载《契丹国志》等以及其他源于汉族人记载的材料中,可能存在若干带有鞑靼”(及异译“达旦。等)名称文向,这舍因为元末史臣避讳而被删改。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辽史》中的“阻”(厦其异译“术不姑”等)在原始资料里原来均作“鞑靼”,因讳言“鞑靼”而代之“阻卜”。元末所修《辽史》主要是根据金陈大任《辽史》与耶律俨《辽历朝实录》编写的,并补充以宋人所撰“契丹国志》等书中材料。阻卜及术不姑等译名原来就大量存在千陈大任《辽史》及耶律俨“实录》中,大量出现在元末纂修的《辽史》中。而《契丹国志》等宋人所写载籍及其他汉族人所写含有“鞑靼”名称的文献,本非元束史臣主要取材资料,故其中所用“鞑靼”名称只少量进入元末所修《工史》,加上元末史臣讳言鞑靼加以删除,鞑靼(及其异译“达旦”等)之名便极少见于元末所信《辽史》。
综上所述,可知“阻卜”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契丹人对分布在北起克鲁伦河上游和土拉河、鄂尔浑河土游,南至阴山山脉一带的外蒙中,南部及内蒙锡盟及乌盟广大草原上的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的泛称。后来女真人沿袭契丹人对宣韦系荣语游牧部的这个泛称,其范围有所扩大,包括呼伦、贝尔耳湖及克鲁伦河下游等地区塔塔儿等部。这一些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都正是汉族人(包括宋与辽金的汉族人,如耶律俨等)所说的“靼单“。但阻卜这个泛称从所包括的部落的分布区域及种类而言,都远不如“靼单广泛。“阻卜”较为单纯及严格一些,远不如“靼单”庞杂。
阻卜诸部都
三、阻卜为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不包括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及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
阻卜诸部都是原住在呼盟一带的室韦——鞑靼人外迁到外蒙及内蒙锡盟、乌盟大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与契丹、奚、吐谷滓等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渊源不同,语言、风俗习惯等也有差别。因此,在《辽史》中,阻卜与契丹,奚、吐谷浑等非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是被严格区分开来的,各有各的名称,毫不混淆。由于《辽史》史料所源之辽朝历代实录中有关游牧部落的记载,主要源于契丹人的耳闻目睹,“阻卜”这个名称应为契丹人对外蒙及内蒙锡盟、乌盟大草原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之泛称,与汉族人(宋人及辽金汉族人)对它们的称呼“鞑靼”不同。契丹人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他们分得出蒙古语族不同语支、方言的差别,更分得出蒙古语与非蒙古语的不同,因此,他们不会将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非宣韦系蒙古语旗游牧部落混淆起来,更不会将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混淆起来。他们不会产生汉族那样的错误,将蒙古语族的鞑靼与非装古语族的党项、沙陀突厥、回鹘相混淆,也不会产生西域伊斯兰教徒将鞑靼与突厥(例如乃蛮)混淆的错误。在《辽史》中,阻卜与党项、沙陀、吐谷浑、粘八葛等同在蒙古草原上,但语言不同的相邻游牧部落,是区分得很清楚的。例如:
(一)《辽史·太祖纪》神册三年二月。“阻卜、党项……各遣使来贡”,
(二)《太祖纪》天赞三年六月。“大举征吐浑(即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
(三)《道宗纪》寿昌三年闰二月t“阻}长猛撒葛、粘八葛长秃骨撒……请复旧地,贾方物,从之”,
(四)《百官志.属国官》中分别记载诸阻卜国太王府,党项国大王府、沙陀国王府、吐蕃浑国王府;
(五)《兵卫志·属国军》中分别记载阻卜、沙陀、。吐备浑,党项、粘八葛。
传播时间
四、“阻卜”为契丹人对外蒙及内荣锯盟,乌强大草原上室书系浆古语族游牧部落的泛称,它但使用和传播于契丹人、女真人、阻卜者部人本身及少数汉族人中间,其传播时间限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辽金时代。
而“鞑靼”为突厥人对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远播中国南北方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为一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名称,传播时间从八世纪以迄于Today。
因此,我们大家都熟悉“鞑靼”这个名称,而对于《辽史》上屡见“阻卜”而极少有“鞑靼”,感到不可理解。于是王国维提如了“避讳说”、“倒误说”。
王国维在《鞑靼考》中认为元柬纂修辽金史的史臣为避免文字之祸,讳言鞑靼,便竭力避免使用“鞑靼”二字,而代之以“阻卜”、“阻耧”。至于为什么用“阻卜”、“阻髓”来代替“鞑靼”以达到避讳目的,而不用别的词来代替“鞑靼”?“阻卜”,-阻辚”之名究竟从何而起?王国维便又提出了“倒误说”。他说;“然辽金史料中,其字当已有作‘鞑靼’者,其倒也,……作‘靼鞑’,极与‘阻辚’二字相似。当时史料中或有一二处误作‘阻楼’…一史臣乃利用其接,遂并史料中之不误者而尽改之,以避一时之忌讳。”
王国维的“倒误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为其不能证明根本不存在“阻卜”、“阻鞍”这个部族名称,无法确证阻卜、阻耧为“鞑靼”二宇之倒误。后来的学者也无法为他“倒误说”提供出任何证明。反之,却根据“阻卜”一名有种种不同异译(如《辽史》屡见之“术不姑”,北宋人奏仪中“术保”,等等)以及“阻辚”名见于金人文集,证实阻卜(阻幞)这个部旋名称螅客观存在,而非出自元末史臣的虚构。
王国维的“倒误说”虽因纯属虚构而不为学者承认,但他的“避讳说”迄今仍为不少学者所澡信。如一九七九年版《辞海》阻卜}条说.“阻卜,亦作‘阻鞍’。《金史》、《辽史》中对鞑靼的称呼。元人讳言鞑靼,在纂修辽、金史时,均以此称代替鞑靼。”
鞑靼
在《辽史》所取材的资料中,如宋人的记载《契丹国志》等以及其他源于汉族人记载的材料中,可能存在若干带有“鞑靼” (及其异译“达旦。等)名称的文向,这舍由于元末史臣避讳而被删改。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t《辽史》中的“阻}”(厦其异译“术不姑”等)在原始资料中原来均作“鞑靼”,因讳言“鞑靼”而代以“阻卜”。元末所修《辽史》主要是根据金陈大任《辽史》及耶律俨《辽历朝实录》编写的,并补充以宋人所撰“契丹国志》等书中的材料。阻卜、术不姑等译名原来就大量存在千陈大任《辽史》及耶律俨“实录》中,故大量出现在元末纂修的《辽史》中。而《契丹国志》等宋人所写载籍以及其他汉族人所写含有“鞑靼”名称的文献,本非元束史臣主要取材的资料,故其中所用“鞑靼”名称只可能少量进入元末所修《工史》,加上元末史臣讳言“鞑靼”加以删除,“鞑靼”(及其异译“达旦”等)之名便极少见于元末所信《辽史》。
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阻卜”为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契丹人对分布在北起克鲁伦河上游、土拉河、鄂尔浑河土游,南到阴山山脉一带的外蒙中,南部及内蒙锡盟、乌盟广大草原上的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的泛称。后来女真人沿袭了契丹人对宣韦系荣语游牧部的这个泛称,其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呼伦、贝尔耳湖及克鲁伦河下游等地区的塔塔儿等部。这些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都正是汉族人(包括宋人及辽金的汉族人,如耶律俨等)所说的“靼单“。但”阻卜“这个泛称从所包括的部落的分布区域及种类而言,都远不如”“靼单”广泛。“阻卜”较为单纯、严格一些,远不如“靼单”庞杂。
关于鞑靼之名编辑
简介
“鞑靼”(tatar)的名最早见于公元七三:年突厥文的《阙特勤碑》,宾厥人将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苇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
从事渔猎业
室韦人主要是从事渔猎业,南部的室韦人因为受到鞯羯等族的影响,还兼营着粗放农业和养猪。其特点是一无羊和少马、多貂、多猪。隋唐时室韦诸部分布在夸内蒙呼伦见尔盟(以下简称之呼盟)及附近地区,即Today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和西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从8世纪起,原住在夸呼盟及附近地区的部分室韦诸部人逐渐外迁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西部各盟草原以及南西伯利亚等地,改变原来以渔猎为主和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等生活方式,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游牧半狩猎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在外拄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和回鹘、铁勒等奥鹱语旗人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语言和习俗、生活、种族成分等方面,经历相当程度的突厥化过程,迁入漠南者还吸收了不少党项和吐谷浑、沙陀、汉人等作为自己部落成员,在长期过程中,逐渐成为不同于旧室韦人的新室韦系蒙古语旗诸部落。
呼盟一带原住地
从呼盟一带原住地外迁宣韦人,仍被突厥语族诸部族人称之为tatar从八世纪束起,tarar之名主要通过突厥语族回鹘人介绍,逐渐为汉人所知,在波籍中译写作选旦和达怛、迭靼等。但有时仍被称之为室韦。
在汉籍里,“鞑靼”(及异译“达怛”等),与室韦二名往往是互相通用的。例如,据王国维的考证,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卷五《赐回唱没斯特勤等诏书》上“黑车芋逸恒”即是《旧唐书·回纥传》上”和解宝韦”,亦即《辽史》上“黑车手宣韦”曲。史愿的《亡辽录》(即《兰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引)“又得阴山鞑靼毛割石兵”,《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纪》“又得阴山室韦毛割石兵”。
部族泛称
综上所述,可知“鞑靼”这一个部族泛称,既包括原住在呼盟一带室韦人,又包括挂出呼盟一带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
迁出呼盟一带的室韦:鞑靼人,逐渐从大漠南北西迁至更远的地区。根据11世纪七十年代马台术可失哈里编写的《突厥语辞典》记载:当时于都斤地区地处鞑靼分布区域,鞑粗人的语言和突厥语不同,鞑靼人的若午分枝和突跃族联合,巳向西远迁。公1084年,伊斯兰教著述家葛儿迪疾在其著作中指出:鞑靼人为也儿的石河突厥族艺蔑克人一部分,即部分鞑靼人已西迁到也儿的石河,生活于乞蔑克人中何。约编写于公元一一二六年的伊斯兰教徒著作《木只马勒·塔瓦皇黑》记载一十名叫昔蒙·不亦畏·札牙二儿的鞑靼王。13世纪六十年代编写成术思札尼《帖别合惕·纳昔里》一书在记载里亚马合谋·伊本·帖怯失算端对钦察人举行了多次征讨时,提到公元1218至1219年算端攻打鞑靼人玉速甫之子合迪儿汗之役。在13世纪蒙古人远征伊斯兰教世界和俄国、西欧等地时,所有各地都把蒙古人称做鞑靼。
由此可见,至少从11世纪前叶起,部分鞑靼人已从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潮一带逐渐向西远迁,其活动范围逐渐达至西西伯利亚、中亚细亚、钦察草原等地,并常与亮厥族联合或混合。室韦系蒙古语族部“鞑靼”之名,逐渐为西亚,俄罗斯、西欧定居民族所熟悉。
由于鞑靼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勇悍强大以及与许多突厥部族的联合,许多非蒙古语旗游牧部旗也往往自称鞑靼或被称为鞑靼。
阻卜与鞑靼编辑
介绍
辽金史上的阻卜或阻楼,是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在大漠南北分布甚广,人数众多、活动频繁的部族。关于阻卜究竟是什么部族、它与鞑靼的关系问题,本世纪数十年来中外学者们发表过不少论文进行探讨,逐渐得出了一个结论,阻卜即鞑靼,阻卜为鞑靼的一个别称。
但所谓“阻卜即鞑靼”,这是就相同方面而言的。进一步考察,阻卜和鞑靼作为诸部族的统称,泛称,并不完全等同。可以认为,阻卜是鞑靼的一部分,辽金肘鞑靼的主要部分即是阻卜;但鞑靼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以厦所包括的种类方面都比阻拨卜妻广泛,复杂得多的部族泛称,因而又不可一概而论。
“鞑靼”(tatar)之名最早见于公元七三:年突厥文《阙特勤碑》,宾厥人把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苇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
特点
室韦人主要从事渔猎业,南部的室韦人由于受到鞯羯等族的影响,还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其特点为一无羊、少马、多貂、多猪。隋唐时室韦诸部分布在夸内蒙呼伦见尔盟(以下简称呼盟)及其附近地区,即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从八世纪起,原住在夸呼盟及其附近地区的一部分室韦诸部人逐渐外迁到外蒙(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西部各盟草原以及南西伯利亚等地,改变原来以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等生活方式,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游牧半狩猎部落、森林狩猎部落。在外拄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回鹘、铁勒等奥鹱语旗人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语言、习俗、生活、种族成分等方面,经历了相当程度的突厥化过程,迁入漠南者还吸收了不少党项、吐谷浑、沙陀、汉人等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长期过程中,逐渐成为不同于旧室韦人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旗诸部落。
从呼盟一带原住地外迁的宣韦人,仍被突厥语族诸部族人称为tatar从八世纪束起,tarar之名主要通过突厥语族回鹘人的介绍,逐渐为汉人所知,在波籍中译写作选旦、达怛、迭靼等。但有时仍被称为室韦。
汉籍记载
在汉籍中,“鞑靼”(及其异译“达怛”等),与“室韦”二名往往是互相通用的。例如,据王国维考证,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五《赐回唱没斯特勤等诏书》上的“黑车芋逸恒”即是《旧唐书·回纥传》上的”和解宝韦”,亦即《辽史》上的“黑车手宣韦”曲。史愿《亡辽录》(《兰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引)之“又得阴山鞑靼毛割石兵”,《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纪》作“又得阴山室韦毛割石兵”。
综上所述,可知“鞑靼”这个部族泛称,既包括原住在呼盟一带的室韦人,又包括挂出呼盟一带的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
迁出呼盟一带的室韦——鞑靼人,逐渐从大漠南北西迁到更远的地区。根据十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台术·可失哈里编写的《突厥语辞典》记载:当时于都斤地区位于鞑靼分布区域,鞑粗人的语言与突厥语不同,鞑靼人的若午分枝与突跃族联合,巳向西远迁。公元一0四八年,伊斯兰教著述家葛儿迪疾在其著作中说:鞑靼人为也儿的石河突厥族艺蔑克人的一部分,即一部分鞑靼人已西迁到也儿的石河,生活在乞蔑克人中何。约编写于公l元一一二六年的伊斯兰教徒著作《木只马勒·塔瓦皇黑》记载丁一十名叫昔蒙·不亦畏·札牙二儿的鞑靼王。十三世纪六十年代编写成的术思札尼《帖别合惕·纳昔里》一书在记载中亚马合谋伊本帖怯失算端对钦察人举行多次征讨时,谈到了公元1218至1219年算端攻打鞑靼人玉速甫之子合迪儿汗之役。在十三世纪蒙古人远征伊斯兰教世界和俄国、西欧等地时,所有各地都把蒙古人称为鞑靼。
由此可见,至少从十一世纪前叶起,一部分鞑靼人从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潮一带逐渐向西远迁,其活动范围逐渐达到西西伯利亚、中亚细亚、钦察草原等地,并常与亮厥族联合或混合。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鞑靼”之名,逐渐为西亚,俄罗斯、西欧定居民族所熟悉。
由于鞑靼人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勇悍强大以及与许多突厥部族的联合,所以许多非蒙古语旗的游牧部旗也往往自称鞑靼或被称为鞑靼。
14世纪初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在其主编的《史集·部旗志》中说:“他们(塔塔儿,就是鞑靼)在远古大部分时间内,已是大部分(蒙古)部落与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由于他们极其强大以及无比荣耀,其他突厥部落(《史集》中:“突厥”是非定居民族,即游牧和狩猎部落的泛称——引者注),尽管族粪与名称各不相同,也都以他们名称为人们所知,全都被称之为塔塔儿(鞑粗)。这些种种不同的部落,都认为自己伟大和尊贵,因为跻身千他们之列,以他们名称闻名。正如现夸,由成吉思汗及其氏族的兴隆,由于他们蒙古人,于是各有某个名称与专名的突厥部落,如札刺亦儿比塔塔儿、斡亦刺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协等,为自我吹嘘起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在此以前,由千塔塔儿(鞑靼)人强盛,也有过同样的情况。正由千此,连夸在南北中冒与印虚,乞儿吉思,窖划儿及巴失乞儿惕,在钦察草原,在其北方各地区,在阿拉伯诸部中、在叙利亚、埃及及摩洛哥,一切突厥部落还被称之为塔塔儿(鞑靼)。”
除原是蒙古语旗室韦诸部的鞑靼人外,由手鞑袒强大,许多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也自称为“鞑靼”。此外,由于若干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鞑靼联合成靠近署住,定居民族的作家分辨不清,一般也称之为鞑靼。比如,13世纪前叶伊斯兰教徒史学家伊本.额昔儿著的《全史》,便把屈出律为首的突厥语族乃蛮人称做第一鞑靼西。又如,大部分基本群众的族属是沙陀突厥、回鹘等非蒙古语族都族注古部。汉族著作家称为白鞑靼。又如,折氏是党项大姓@,《册府元龟》卷九七有“党项折文通”,同卷又作达恒都督折文通。再如,王延德的《使高昌记》所记之九接鞑靼有半数左右实为党项旗及回鹘族。因此,鞑靼除作为室韦系蒙古语旗游牧、把猎部落的泛称外,也是若干与室韦:鞑靼人联合或靠近居住非蒙古语族游牧部族的泛称。
鞋靼所包含的部族,从所从事生产活动来看,包括以下部分:
一,以从事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及养猪的南部室韦人,
二,以狩猎为主北部室韦诸部及南西伯利亚的蒙古狩猎部落(如森林兀良台惕诸部和斡亦刺惕诸部等),
三,以从事游牧为主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草原游牧部落(如克烈和札刺亦儿及塔塔儿等部)
四,特猎、游牧都占重要地位的半游牧和半狩猎部落(如早期蒙古诸部及蔑儿乞惕等部)。
与鞑靼相对比,辽金时代阻卜或阻樱,无论从分布区域及所包括部落种类以厦名称传播的范围,远不如“鞑靼”广泛。
十四世纪初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在其主编的《史集·部旗志》中说:“他们(塔塔儿,即鞑靼)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已是大部分(蒙古)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由于他们极其强大、无比荣耀,其他突厥部落(在《史集》中:“突厥”为非定居民族,即游牧,狩猎部落的泛称——引者注),尽管族粪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都以他们的名称为人们所知,全都被称为塔塔儿(鞑粗)。这些备种不同的部落,都认为自己的伟大和尊贵,就在于跻身千他们之列,以他们的名称闻名。正如现夸,由千成吉思汗及其氏族的兴隆,由于他们是蒙古人,于是各有某个名称和专名的突厥部落,如札刺亦儿、塔塔儿、斡亦刺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协等,为了自我吹嘘起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在此以前,由千塔塔儿(鞑靼)人的强盛,也有过同样的情况。正由千此,连夸在南北中冒、印虚,乞儿吉思,窖划儿和巴失乞儿惕,在钦察草原,在其北方的各地区,在阿拉伯诸部中,在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一切突厥部落还被称为塔塔儿(鞑靼)。”(《史集》第一卷,,第一舟册,苏聪_.九五=年膜·第一0二页至一0三页) 除原为蒙古语旗室韦诸部的鞑靼人之外,由手鞑袒强大,许多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也称为鞑靼。此外,由于若干非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与鞑靼联合成*近署住,定居民族的著作家分辨不清,往往也称之为鞑靼。例如,十三世纪前叶伊斯兰教徒史学家伊本.额昔儿写的《全史》,便把屈出律为首的突厥语族乃蛮人称做“第一鞑靼”西。又如,大部分基本群众的族属为沙陀突厥、回鹘等非蒙古语族都族的注古部。被汉族著作家称为白鞑靼。又如,折氏为党项大姓@,《册府元龟》卷九七=有“党项折文通”,同卷又作“达恒都督折文通”。再如,王延德《使高昌记》所记之九接鞑靼有半数左右实为党项旗及回鹘族。因此,“鞑靼”除作为室韦系蒙古语旗游牧、将猎部落的泛称外,也是若干与室韦——鞑靼人联合或*近居住的非蒙古语族游牧部族的泛称。
“鞋靼”所包含的部族,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来看,包括以下几部分:一,以从事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的南部室韦人,二,以狩猎为主的北部室韦诸部及南西伯利亚的蒙古狩猎部落(如森林兀良台惕诸部、斡亦刺惕诸部等),三,以从事游牧为主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草原游牧部落(如克烈、札刺亦儿、塔塔儿等部),四,狩猎、游牧都占重要地位的半游牧、半狩猎部落(如早期蒙古诸部以及蔑儿乞惕等部)。与鞑靼相对比,辽金时代阻卜或阻樱,无论是从分布区域、所包括的部落种类以及名称传播的范围,都远不如“鞑靼”广泛。结语:辽人称呼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为“阻卜”。

阻卜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