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北伐又称明成祖北征、永乐北伐,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蒙古。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朱元璋连续对北元进行了13次北伐,极大削弱北元,安定了北部边境。但不幸的是朱元璋死后明朝廷发生内讧,好几年间完全无暇外顾。因此,太祖晚年煞费苦心所建立的对外威力,基本丧失殆尽。
就场内讧就是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这期间,北元分裂为瓦剌、鞑靼两部,相互之间争斗不断。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对明朝边境威胁小了很多。成祖在靖难时期就与号称“鞑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同时派遣使节去招抚鞑靼、瓦剌各部,并在鞑靼游牧地区建立了一些羁縻卫所,试图用朝贡贸易的手段绥服蒙古,明成祖的姑息退让态度与靖难之后国力未恢复有关。
稍和缓的边境局面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打破,从蒙兀儿斯坦返回鞑靼的元顺帝曾孙本雅失里,在阿鲁台的拥立下继承汗位,因其乃是黄金家族后裔,因而迅速获得了大量蒙古部落的效忠,同时向东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自觉实力大增的本雅失里,开始对明廷采取强硬态度,时常滋扰明边境。
鞑靼势力大增的同时,瓦剌部又感受到了威胁,于是主动向明朝示好,明成祖则实施“以夷制夷”政策,将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全部封王,并支援各种兵器使其对抗鞑靼。
之后,明成祖又派出使臣郭骥出使鞑靼,并送还了被明军俘获的22位汗廷家仆,郭骥要求本雅失里归降,结果反被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杀害。明成祖大怒,于永乐七年(1409年)派淇国公丘福率兵十万征讨鞑靼,但因丘福轻敌冒进结果惨遭大败,明成祖闻讯震怒,对丘福大加惩戒的同时,决定亲征蒙古。
第一次: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朱棣调集50万大军北伐,鞑靼自知不敌决定撤退避战,后因与阿鲁台在撤退方向上发生分歧,君臣二人遂分道扬镳,本雅失里率部向西逃往瓦剌,太师阿鲁台则向东逃窜。得知消息,明成祖亲率将士追击本雅失里,于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本雅失里孤身一人逃走后被瓦剌部马哈木所杀;之后,朱棣又回军在斡难河东北大败阿鲁台,鞑靼军队再度大败,阿鲁台坠马逃遁。此战之后,鞑靼被迫臣服于明朝,向明廷进贡马匹。
第二次: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鞑靼部惨遭战败之后,与其敌对的瓦剌部趁机发展壮大,军队进驻胪朐河,开始觊觎中原。朱棣于是亲率大军征伐瓦剌,先败瓦剌游兵,后败依托山势阻敌的瓦剌三万主力,此战瓦剌数千人被杀,其余兵马各自逃散。此战之后,瓦剌多年不敢犯边。
第三次: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瓦剌部战败后不久马哈木身亡,鞑靼部又趁机发展了起来,遂又开始与明廷交恶,时常南下骚扰劫掠明朝北部边疆,并于永乐十九年(142年)围攻兴和所(原元朝中都),杀死明军指挥官王祥。于是,明成祖朱棣于次年率兵征伐鞑靼,阿鲁台得知消息后连夜逃离,明成祖随即班师,但却在回师途中发兵攻打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斩杀数千部众。
第四次: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军退兵后鞑靼卷土重来,再度滋扰明朝边境,朱棣遂于同年八月再度出兵,在抵达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部下阿失帖木儿率部投降,并告知朱棣阿鲁台已被瓦剌打败,部众已经溃散。十月,明军北上击败鞑靼西部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投降。
第五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因鞑靼部阿鲁台再度南犯山西大同、开平等地,明成祖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兵马,兵分五路大举北伐,结果阿鲁台再度望风而逃,明军一直追击到答兰纳木儿河,仍然无法找到阿鲁台部,遂再次向东征伐兀良哈,之后无奈下令班师,而明成祖朱棣也最终于班师途中病逝。
成祖末年连续三次北征,可见其对歼灭阿鲁台的执着与急切。
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永乐朝的蒙古寇掠率也降到有明一代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