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部分旨在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与其现状两部分进行论述。
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言的功能属性看。语言作为个人的交际工具,它先带来的是意义的构建,形成一个个人所在集团通用的符号系统。由于语言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及综合表现性,因此集团外的其它个人或集团即可通过对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所代表意义的解读,来了解该集团内部的文化特性和行为活动。而当把“集团”的概念放大到“民族”的时候,就可得到语言对于研究民族的必要性,也即通过语言去发掘、重构民族历史、宗教等民族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正如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格林所说,“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历史。”
如上所述,语言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综合表现性等特性,在这三种特性中尤其是稳定性的存在,使得语言沉淀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成为可能。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不同,语言中的借词也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有力证据。那么对于语言相互借代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研究提供线索。
至此,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也就增加了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那么通过对语言的民族、文化属性的研究也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从语言对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看。基于语言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考虑,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具有差异性的外在显现标志。
而从民族共同体内部看,语言对于民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民族认同上。各民族之间不同的书写符号系统,记录或承载了不同的民族特性。而这种文化生态由于同生活地域紧密相连,所以具有不可移植、不能复制性。这种不能复制性的文化特性,通过民族语言,在民族心理上就表现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意识,那么语言因此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于民族语言的使用也就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再次,从语言对于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看。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各民族间交流融合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族体特征也在变化。但由于语言的稳定性,民族的族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寄寓于语言而有所保留,而一旦民族语言被丢弃或丧失,在民族交融和变动中,民族的同化速度无疑会加快,乃至最后被完全同化。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传承就成为延续民族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
如上所述,蒙古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其对于蒙古族自身的文化延续及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亦至如此。
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各地域的人口流动加剧,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的其它民族成分比例也就随之增加,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因为处在被强势民族文明包围之下,加之通用语言——汉语的推广,很多少数民族人民或部分或整体地放弃了民族语言和生活方式,导致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交融中逐渐丧失,这一点尤以少数民族专用汉语的人口比例为甚。据2007年数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汉语的约有1806万人,约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人数的37.7%,预测兼用或转用汉语的人口比例将持续以20%的比例逐年增加。
2007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42万人口中,蒙古族人口近8万人,占总人口的20%,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能用蒙古语交流的只限于蒙古族人口更为集中的地区,且多为65岁以上有语言基础的人,长辈与后辈之间较难用民族语言进行日常会话,而全县90%以上的人已不会说蒙古语。
从上述数据可以观察得到,随着强势民族文化的包围下,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的人口分布越来越呈现高龄化的趋势走向,因此以青少年为主的低龄人群使用母语人数的减少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母语能力弱化的现象。
针对青少年民族语言严重丢失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各项民族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如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创办民族出版社以增加出版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刊物、各民族自治地方广播台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广播、在学校教育方面增设少数民族语文的课程设置等。这些民族语言政策与措施虽有一定程度上的挽救保护之功效,但弱化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以现阶段就读初中、高中的辽宁省蒙古族青少年为例,根据1985年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联会发出《关于蒙古族中学毕业生报考大中专院校蒙汉语文分等级的通知》,在大中专院校招生统考中,蒙古族初中毕业生加考蒙古语文,汉语文可使用第二类试题,蒙古语文和汉语文成绩分别按50%计入总分。此外,辽宁省招生部门还根据中央指示,实行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办法,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蒙古族学生,也因此每年从阜新、朝阳地区多招收一部分蒙古族学生。但这一措施在实施中出现较多偏差,如蒙语的校本课程其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要求,更多向应试教育靠拢;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授对象,出于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对于蒙古语文的学习更多抱持升学工具的看法,一旦凭借民族优惠政策顺利升学即丢弃,在升学后的1~2年内出现蒙语能力大幅度下滑。
从上述两点,从民族语言的重要程度及民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出发,阐述了民族语言保护的必要性,而本项目即欲以蒙古族青少年蒙语使用情况调查一探蒙古语的传承之困境,从而为民族语言政策及建设提供政策改善方向与建议。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