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博和博舞

蒙古博,即蒙古萨满教,是蒙古民族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蒙古博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蒙古博在成吉思汗时期被奉为“国教”。喇嘛教传入后,蒙古博每况愈下,日渐衰落,蒙古博慢慢从“国教”转向民间。现在蒙古博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呼伦贝尔部分旗县。

‘博’是蒙古族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蒙古博表演的博舞是一种原始宗教舞蹈艺术,由模拟狩猎等生产劳动而演变为“歌舞事神”,用于娱乐、驱病和祈福。蒙古博舞分独舞、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有大场舞和小场舞之分。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鼓技舞、精灵舞、女博舞、莱青舞等成熟样式,有横摆、后闪、曲圆等多种动作,鼓舞结合,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富于动感。

蒙古博塑造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而博舞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博舞不仅是民间喜爱的舞蹈,而且是研究蒙古族民间习俗、宗教、历史、医学的活态的宝贵资料,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目前在内蒙通辽科尔沁地区的部分旗县,博舞主要用于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祭祀求福一般在室外大场地进行,包括祭天地、祭祖、祭火、祭雷、祭桑树、祭敖包、求雨等,驱魔治病则夜间在病人家中进行。跳博舞时法裙飘然若鸟展翼、骏马奋蹄。加之铜镜的闪动和响亮的撞击声,鼓且击且摇的“哗哗”声,令人眼花缭乱,使人感到雄武威严。科尔沁博舞主要由博本人表演,有“帮博”(二神)参加时出现双人舞、四人舞博。他们的行博过程与表演顺序为准备、设坛、穿法服、供桌摆精灵盒、宝剑。第一段请神拜神舞,舞者情态神圣而虔诚,以唱为主,伴以简单步法和“八拜”动作。第二段神来舞,舞者情绪狂热迷惘,以激烈的旋转和跳跃动作为主,加以对白,开始驱魔治病,占卜吉凶。有的博还根据所来之神跳《精灵舞》。《精灵舞》以其模拟图腾神灵而得名,如《鸟神舞》、《虎神舞》等。多为载歌载舞,动作丰富,形象逼真。第三段为娱神舞,表演以击鼓技巧贯穿整个舞蹈的《鼓技舞》和《精灵舞》。《鼓技舞》动作轻巧自如,技艺高而娴熟,鼓点丰富多变。《精灵舞》则增加游戏性,以吸引观众,达到既娱人又娱神的目的。第四段送神舞,与第一段请神舞基本相同。

“莱青”是科尔沁博的一个分支,是喇嘛教与萨满教激烈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所以有人称其为“喇嘛博”。莱青坐在凳子上击镲念经治病。莱青的师承关系和出徒仪式与博相同。但它的服饰、法器、舞蹈动作、表演形式、音乐伴奏都与博有区别,舞蹈既不用鼓也不用旋转,以道具不同而分为镲舞、刀舞、徒手舞等。莱青舞是深受喇嘛教影响的蒙古博。

蒙古博和博舞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