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末期连日本都打不过,为何后来的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1905年老牌列强沙皇俄国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由此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与此同时沙俄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因此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皇政府又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更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
沙俄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演变结果就是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接手的是沙俄所遗留下来的国土和经济基础,而且苏联还没能完全继承沙俄的全部领土:波兰和芬兰在沙皇政府倒台后成为了独立国家。按说苏联要用比沙俄更小的国土、更少的资源搞定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似乎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然而苏联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发展成为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与此同时也成为了经济总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到了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更是一跃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只有28年,这其中前五年是苏俄红军和白军残部内战的时期,最后四年是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时期,真正的国内建设时期只有19年。
苏联是如何用19年时间从一战和内战后的满目疮痍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呢?首先沙俄留给苏联的烂摊子只不过是同其他列强比起算烂的。沙俄所谓的落后不过是相对落后:1913年一战爆发时沙俄有2280万平方公里国土、1.7亿人口,铁路营业里程高达70156公里,钢铁产量位居欧洲第三位,发电量位居欧洲第四位,本土石油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位,农业完全实现自给。
当时的沙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工业产值上仅次于美、德、英三国。我们的教科书中说苏联把俄罗斯从一个农业国改造成为了一个工业国。这么说的确也没错,但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可不是在苏联时代奠定的。
事实上沙俄并没缺席前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以致于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其实是在沙皇时代奠定下的,只不过由于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使俄国保留了太多封建小农经济残余。
其实沙俄的综合国力并不算太落后,所谓的落后只是相比于美、德、英等列强而言,但千万不要以为苏联的工业化和我们新中国一样是完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波兰和芬兰的独立尽管使苏联的国土面积比起沙皇时代有所缩水,但沙俄的主要国土仍大体被苏联所继承。苏联广袤的国土为其提供了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中提到俄罗斯是占据国际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国家。
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三面为山系环绕,河流都流向内陆湖或北冰洋,是海上无法到达之处,是天然的巨大堡垒。无论是在沙俄时代或苏联时代这种地缘优势是一直存在的,然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对高寒冻土地带的开发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属于高纬度地带,所以在沙皇时代两千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潜藏的地缘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释放。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存在明显的弊端,这也成为了苏联晚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然而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终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种经济模式使苏联得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从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陆续松开对苏联的封锁,于是大量资本和技术工人开始纷至沓来,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的国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工业体系开始飞跃式发展,地缘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苏联和沙俄所处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沙俄末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而苏联所处的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成熟期之际。当世界历史处于转型期时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并非体量而是创新,所以抓住历史机遇的国家就可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
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土面积、人口规模有效的国家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为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然而当世界由转型期转向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体量。新技术、新制度总是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独领风骚,然而由英国发明的蒸汽机等产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
随着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后起的国家尽管在技术层面可能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差距已大大缩小。由于各国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代差,所以这时拥有庞大规模体量的国家即使在技术上略微落后一些也完全可以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模式弥补自己的短板缺陷。更大的规模体量意味着更大的潜在兵力、更多的劳动生产力、更大的战略纵深、更大的国内市场和更强有力的资源调度能力。
沙俄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和封建农奴制的桎梏使体量庞大的俄罗斯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然而苏联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已使这种地缘潜力得到空前的释放。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13年左右的时间”。1937年4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这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