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种发源于古印度,现如今已经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分布的庞大宗教,其影响力也遍布全球。从东汉时期直到现在,佛教在中国更是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当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绝谈不上一帆风顺。相反,它也曾在不同时期分别遭遇过不同挫折和摧残,唐武宗灭佛事件便是其中之一,使当时佛教的生存一度陷入低谷状态。而唐武宗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和政策,也是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行为。
一、唐武宗灭佛运动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因素
1、灭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唐武宗自身继位正统性的强化
2、唐武宗本人对道教颇为狂热
除了这层政治目的外,唐武宗本人对于道教的推崇和热爱也是他贬抑佛教的情感因素。前文已经说到,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下,再加上道士们在一旁的煽风点火,唐武宗发起如此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二、经济问题是灭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1、寺庙的增多造成了国家在经济上的负担从东汉传入中国境内开始,再到几百年后的唐朝,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方面,佛教是由东汉明帝亲自派人从印度传入国内,这首先就为佛教的初期传播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为其扫清了诸多阻碍。另一方面,在社会越是混乱黑暗的时期,佛教便越是能够依靠他自身的理念吸引到更多信徒,这是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乱世当中显现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当时西域与印度等地的大量僧人也纷纷来到中国传播经文,这一切因素都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凉州更是一度成为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佛教越是兴盛,用以容纳僧人生活休息的寺庙在数量上自然也要跟上脚步,变得越来越多。南朝时期,在佛教兴盛的背景之下,社会上赫然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场面,寺庙之多可见一斑。但是,寺庙数量的无限制增多对于国家与政府来说,却绝非一件好事。由于寺庙本身的特殊性质,政府不仅无法向其收受税赋以充实国库,反倒需要自己出钱出力出人来帮助建立、修缮与管理寺庙,这首先就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其次,正是由于寺庙本身不缴纳税赋的原因,导致诸多农民为了躲避税赋而选择进入寺庙、剃发为僧,这在进一步降低了税收的情况下,还容易使国家陷入劳动力短缺的境地。
最后,当寺庙越来越多,佛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僧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某些得道高僧更是可能收获大量拥趸。这在提高社会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不利于统治者集中权力,对其政权的稳固性造成了一定冲击。甚至在某些恶僧的手中,鱼肉百姓、强抢土地都是相当常见的现象,中国古代最早开设典当行业的便是寺庙,这从侧面反映出寺院的富裕。因此,当佛教的发展超过限制之时,政府便必须予以其强力打压。事实上,早在唐武宗之前,中国便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虽然他们灭佛的目的与唐武宗有所不同,但最后却都对推动本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2、唐武宗本人发动战争后对钱财的迫切渴求从在位时间上来看,唐武宗总共在位不过六年,绝对算不上长久。但如果从军事上来看,他却对唐朝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六年的时间当中,唐武宗分别发动了对回鹘、卢龙镇、昭义镇、河东以及西域地区的战争。其中,仅是在与回鹘和昭义镇叛军的战斗当中,前后就持续了近两年之久,这对唐朝的消耗来说不可谓不大。为了支撑起庞大的军费开支,唐王朝不得不在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再度提升对剩余劳动力的压榨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纷纷破产逃亡,要么成为盗贼,要么进入寺庙,僧人数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武宗做出了大肆毁坏寺庙、强迫僧人出世入俗的选择,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使国家新增了大量劳动力、兵员和田地,“至八月,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武宗的灭佛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无独有偶,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也同样因为国家财政税收的不足,最后做出了毁坏寺庙的决定。有趣的是,他对这一行为的解释可以称得上是强词夺理——既然佛说普渡众生,那么把他的塑像拆了来救济天下应该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三、总结总的来说,唐武宗的灭佛运动既是其在私心促使下的行为,也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作为宗教,佛教本应是为了安慰世人、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而产生的,但在其自身过度发展的情况下,它却开始成为危害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阻碍。无论是对于劳动力与土地的侵占,还是对广大百姓的压迫剥削,抑或是降低了政府的财政税收,都可以说是祸害无穷。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唐武宗的灭佛运动有学习过激之处,但总体来说却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