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输送了近20万劳工

中国为什么参加一战?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屈辱与失败的中国人渴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自强和民族复兴。恰在此时,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

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

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

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

1914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作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也相继投入了战斗。

1918年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奥宣战,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

中国参战的直接目标是利用战后参加和平会议的机会,争取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山东主权。为此,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最初是英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英国人开始在山东地区以每天一法郎的低价招募14万工人远赴重洋来到欧洲。

在漫长的旅途中,许多人在黑暗的船舱里待了几个月。 环境太差了,近7000名中国工人没到目的地就去世了,这对英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 因为当时的他们不珍惜中国人。
所有活下来的工人都被派往前线,参加建设工作,卷入战争。 到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战争结束,痛苦的工人想回国,但被拒绝了。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被迫签订了三年的合同,只能继续在异国工作。
工作期间,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很多工人感染了欧洲的瘟疫,因为没钱,很多工人病死了,最后只剩下很少的工人留在欧洲。 为了生存,而且没有回国的票,最后选择了在英国安家。

而在一战中,中国14万工人在欧洲所作的贡献,导致了最后的牺牲,英国人甚至连纪念碑都没有建造。 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很多欧洲人开始回顾这段历史,在法国的圣康坦市,政府亲自为中国工人树立了纪念碑,很多人都知道一百年前的历史。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输送了近20万劳工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