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史书记述夏朝都城在阳城,而阳城在哪里?此文从分析“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今天的河南开封。

开封禹王台龟背形建筑禹王庙的西厢房内,有一通“岣嵝碑”。由于此碑内容是颂扬夏禹ᄃ治水的故事,所以又被称为“禹王碑”、“夏禹碑”、“大禹功德碑”。长期以来,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此碑原刻于湖南南岳的衡山岣嵝峰上,故称“岣嵝碑”。

“禹王碑”原刻果真出自湖南衡山岣嵝峰吗?夏禹王都阳城和治水之地果真在湖南衡山或山西阳城等地吗?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人通过对开封人文历史的探讨,对“禹王碑”的产生、内容、传承情况和夏禹王都阳城以及治水之地产生了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商榷求教。

一、
“禹王碑”产生和传承的历史脉络

(一)
“禹王碑”的由来

公元前约5500多年发生在中原的大洪荒,到了尧帝时期海水再次反弹,倒灌内陆,泛滥成灾,百姓愁苦不堪。尧帝的执政官虞舜巡视天下,改用大禹主持治水之事。大禹治水成功后,接任尧帝帝位的舜帝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把一块名称“理水”的黑色玉圭赐给大禹,以表彰他治水的功绩。不久,又封大禹为夏伯,以夏地为其封国。舜帝在位33年时,任命大禹为执政官代替自己执政。17年后,舜帝在南巡中逝世,大禹为其治丧三年后,避居在夏地阳城ᄃ,将帝位让给帝舜的儿子商均ᄃ。但天下诸侯仍朝见大禹。在诸侯们的拥戴下,大禹正式即天子位,却谦逊地坚持“称王不称帝”。他以阳城ᄃ为都,国号为“夏”。

禹治水时,河水中浮出了神龟,背负文字,有数一至九,后人称之为“河图洛书”。大禹用它制成了以“五行”居首,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九类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河出图”、“洛出书”是太平时期到来的祥瑞之兆。开封自古就是“龙马负图”、“神龟负图”历史文化的发生地。陈留东北的河图村和市内北大寺包公石刻“龙马负图处”,就是“河图洛书”曾经出现在开封的明证。

禹王在位15年后逝世,葬在距离王都一带的会稽ᄃ山。会稽ᄃ山在大禹治水时与九尾狐氏女娇ᄃ在涂(菟、兔,或蜍)山ᄃ桑社野合之地,也就是古代开封陈留“灉水”的空桑一带。据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可见,“会稽ᄃ山”在大荒之中的“青丘之山”一带,而大荒之地就是被洪水淹没的中原地区。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氏)与白兔(氏)、蟾蜍(氏)、三足乌(氏)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祺。“祯祺”就是吉祥的意思。因此,大禹治水时和女娇ᄃ所居之城,大多被称为“祺”城,或“丌”、“期”、“萁”、“杞”、“启”等同音字名。说明“九尾狐”氏与同居于昆仑丘,即“青丘之山”地区的西王母,都是不同时期女系氏族的首领。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也记载:“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九者,子孙繁息也;于尾者,后当盛也”。说明“九尾狐”出现也是一个吉祥之兆。后人为了怀念夏禹治水的功德,便在中原夏禹“涂山”、“会稽ᄃ山”的“祺”城建庙祭祀,并撰刻了“禹王碑”纪念大禹。由此,“禹王碑”产生在大荒之地的中原一带。

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