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定准噶尔后,为什么不再向西吞并哈萨克呢?

哈萨克汗国紧邻准噶尔,饱受欺凌,哈萨克的战斗力远逊准噶尔,乾隆平定准噶尔后,为什么不再向西吞并哈萨克呢?

乾隆平定准噶尔后,为什么不再向西吞并哈萨克呢?

大清距离哈萨克确实有点儿远,在西域作战,清军的粮食、军饷、武器全部都来源于几千公里外的内地,在对抗准噶尔的60多年中,这个后勤补给始终就是个难题。

但如果清廷有打准噶尔的这种劲头,哈萨克必然不是对手。

那么大清平定准噶尔汗国后,为什么不再继续向西攻打哈萨克汗国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先弄明白大清不遗余力坚持近70年也要消灭准噶尔的原因是什么。

明末清初的时候,蒙古主要分为了漠西、漠北、漠南三大块。至于漠西这一支,在明朝的时候就曾经强盛一时,被称为瓦剌,只不过衰落后在向西迁移的过程中分裂了,准噶尔部就是其中之一。

乾隆平定准噶尔后,为什么不再向西吞并哈萨克呢?

到了17世纪,准噶尔强大起来,赶走了土尔扈特部落,又不断压迫其他部落。尤其是噶尔丹,统一了西蒙古诸部,开始称雄西域。

准噶尔的野心非常大,尤其是噶尔丹,甚至想统一整个蒙古高原,之后南下北京,重现当年蒙古帝国盛世。

这对大清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因为自从1635年皇太极攻灭漠南蒙古林丹汗后,不但从林丹汗儿子手里获得了元末失传的传国玉玺,还将漠北喀尔喀等部也纳为后金的藩属。

满清皇帝被尊为蒙古各部共同的大汗,上汗号“博格达彻辰汗”,事实上取代了原蒙古帝国大汗的地位。

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相比其它中原政权,满清皇帝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统治蒙古诸部,再加以通婚亲上加亲,这终于解决了千百年北方游牧民族之患,使得漠南漠北终清朝一代都服服帖帖。满蒙共天下,是清朝维系政权稳定的根基。

所以,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强势崛起,满清不管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是不可能妥协的。如果不消灭准噶尔,大清将继续面临北方巨大的威胁,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清朝必须要赢。

而哈萨克汗国就不一样了。哈萨克的确也有蒙古人的血统,但却并没有统一蒙古的野心,况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民族融合和发展,早已形成了独立的哈萨克民族,不会与满清争夺蒙古,所以说大清没有进攻哈萨克的必要。

但是,哈萨克主动来归化了。

在与准噶尔斗争过程中,清政府也效仿汉武帝遣使西域,希望联合中亚的哈萨克人,东西夹击准噶尔部,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配合清军对抗准噶尔时,哈萨克诸汗王看到了大清帝国的强盛,因此产生了归化的念头。

只是没有想到乾隆皇帝只是希望他们与清朝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并不想教化他们。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谕哈萨克汗阿布赛曰,朕为天下共主,中外一体,尔哈萨克为准噶尔所隔,未通贡使,兹以大兵平定准部,率属归诚,朕深鉴悉。据将军等奏,尔既归降,应加封号,并察明游牧。兹因尔使入觐,还归尚需时日,先由驿递驰谕,并赐尔大缎四端,蟒缎二端。尔其钦遵朕训,永受无穷之福,特谕。

长期以来世人对十全老人乾隆的评价都是“好大喜功”,但在归化哈萨克问题上,乾隆的政策可以说是相当务实。从军事角度来说,准噶尔部的实力远不及清军,清准战争之所以能够持续三代人,根本原因在于“远”。

用兵西北不同于内地,汉武帝征匈奴时,一担粮运到前线要耗费三十担的代价。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巨大的后勤消耗让清朝财政几乎陷入崩溃,所以到雍正时期,清军几乎放弃了进攻的想法,转而采取守势。

如果不是准噶尔汗国发生内讧与天花,乾隆其实根本不敢想能够彻底平定准噶尔之乱。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之下,乾隆仍再三催促前方统帅务必加快进军步伐,迅速打入准噶尔老巢伊犁。因为一旦战事稍有胶着,国家财政必将崩溃。

准噶尔部本属蒙古草原本部,清王朝将其视为“故地”,收复准噶尔对于清王朝的蒙古政策意义重大。然而哈萨克则源自金帐汗国,本就不属中国,又加之“远在万里之外,荒原辽阔”,治理起来只能难上加难。

除此之外,处在大清和沙俄之间的哈萨克首领们迫于生存的压力通常是两面讨好,清军一旦进驻哈萨克草原,势必会和沙俄产生正面的冲突,而这又是中俄双方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拒绝了哈萨克归顺的请求,但清朝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哈萨克保持了高度的友好,以至于中亚每逢战乱,新疆都是哈萨克牧民首选的避难所。

乾隆平定准噶尔后,为什么不再向西吞并哈萨克呢?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