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观点把印度不断被入侵归结于印度民族安于现状的性格以及寄希望于来世的宗教,这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二战之时,日本军队打到了印度的家门口,就在英国组织抵抗之时,甘地却主张英国人退出印度,印度有自己的方法抗击敌人。这是什么办法呢?
“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敌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实印度被轮番入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地形地貌、民族和文化的统一性、种姓制度、外部力量等方面进行逐个分析。
地形地貌方面。印度地区东边是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若开山脉,北部是平均海拔超过7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西北是平均海拔约5000米的兴都库什山脉,西部是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苏莱曼山脉。南边则是广阔的印度洋,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前,被高山环绕的印度地区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但“上帝在把所有的门关上的时候,给印度地区留了一扇窗——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是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山口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超过600米,是中亚通往南亚的唯一通道。从二千多年前的雅利安人,再到几百年前的突厥人,入侵印度的民族一直在变,不变的永远是入侵路线——经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近代印度的海防,甚至不如晚清时期的中国,因此,较为讽刺的是:最后一个入侵印度的英国,其最大的阻碍来自于欧洲列强中的其他竞争者。
民族和文化的统一性方面。印度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辉煌的文明,以及影响世界的宗教——佛教。然而,从历史上看,印度地区并没有由一个主体民族进行长期统治管理,雅利安人、波斯人、塞种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英国人等不同的人种与民族轮番入侵,带来了不同的语言、风俗、文字、制度、宗教信仰。
除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数由印度人建立的帝国政权外,印度次大陆的统一国家都是由外族建立,其文化不断更替,因而印度不像中国那样,从秦朝就实现“书同文,车同轨”,也没有实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每当遇到外部强大力量入侵,邦国林立的印度地区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去组织抵抗。从塞人和月氏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在中亚地区混不下去了才无奈南迁,但即便是作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到了印度也往往所向披靡,由此可见,印度当地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曾广泛存在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
种姓制度是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为巩固自身统治而设计出来的,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前两个等级是特权阶级,简单点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群,而后面两个等级是需要供奉特权阶级的。在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主要从事最苦最脏的工作。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与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念不同,对于人口占多数的下等阶级,无论其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卑贱”的标签,这使得许多下等阶级的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不知道何为希望。试想当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还会有血性吗?还会去奋起抵抗入侵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他们来说,无论统治者换成谁,自己的身份都无法改变,因此他们也不会去做什么有效的抵抗。
历史上印度地区并非没有强人出现,也并非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奈何入侵印度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大英帝国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且极具侵略性,且不说印度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军队战斗力低下,就算国力强盛也很难与这些入侵帝国一较高下,如果印度能用网络流行语来对自己的遭遇进行总结的话,那恐怕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不断被入侵是因为运气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