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没人知道会在哪个节点拐弯。匈奴和汉廷掐架,一开始得意,又能娶公主,还能得财物。谁知,这时候横空出世一位特喜欢干架的皇帝,打着打着,匈奴不得不搬家了,往西搬。大概在公元前93年前后,匈奴在西域建立了童仆都尉。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朝廷,有个共性,不太喜欢管人家的家务事。在汉廷看来,你匈奴管理西域,只要不冒犯我中原,大家皆大欢喜。只是匈奴的目的不单纯,它始终不忘和汉廷对立,它掌控西域,就是以此为后方基地,继续对抗汉廷。
汉廷一直提防匈奴在西域的动静,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就是想谈合作对抗匈奴一事,虽没有成功,却是让汉武帝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9年,汉廷三次大胜匈奴,匈奴右部王的势力不得不迁往天山东部一带。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则和西域诸国有了实质的接触。事实上,西域一带一直和中原有互通,张骞的两次出使,让西域诸国知道了大汉的威名,之前有匈奴隔阻,现在,匈奴力量大为削弱,于是,经贸文化交流红红火火的开展了起来。
对此,匈奴自然就不高兴了,他控制西域主要就是掠夺资源,于是,百般阻挠,还联合一些小国家,掐断西域和中原的互通,破坏汉廷和西域的交流,甚至,还发动武力攻击汉使。
但汉武帝是可以让人随意欺负的吗,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冬,公元前108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廷接连用兵,降楼兰、败大宛。只是总靠武力,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匈奴和汉廷争得依然很厉害,如:楼兰,后来又投靠了匈奴。
为了保护西域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决定派驻西域使者校尉,这个时间比匈奴的那个童仆都尉还要早。公元前101年,汉军开始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别看只有数百人,这可是有绝对的历史意义,是汉廷探索管理西域的开始。
真正的转折点在公元前60年,这一年,匈奴内讧,被篡权的日逐王带着自己的人马降汉了。这个事件直接导致匈奴在西域的掌控被瓦解。这里笔者再插一句,那就是:汉廷和匈奴的那些事,往往都是在关键节点有人降汉,结果,历史大拐弯了。
楼兰和姑师就位于西汉通往西域的要道之上,这两个小国和匈奴的关系很不一般,匈奴的力量退出西域,它们也消停了。这时,整个西域北道畅通无阻,汉武帝当然不会放弃来之不易的成果,于是,西域都护府正式建立,地址设在乌垒城,也就是现在的轮台县。
其主要职责是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
自此,西域正式成为了大汉王朝领土的一部分。郑吉是第一任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年,共有18人任西域都护。王莽当政时,竭力复古,将西汉的制度都变了,包括对外政策,西域地区和中原离心,西域动荡,西域都护暂时画了一个句号。
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增进了当地和中原的交流,西域各国也感受到了在强大政权庇佑下的诸多好处。
东汉建国不久,刘秀就收到西域18国的请求,要求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直到汉明帝永平17年(公元74年),这才恢复了西域都护,不过,第二年焉耆和龟兹叛变,杀都护,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再次中断。
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平定西域,再设西域都护府。不过,时间也没维持多久,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又乱了,自此,朝廷废置都护府。虽然,后来的朝廷再平西域,不过,管理此地的职务已是西域长史了。
于是,有人分析过,为何东汉的西域都护府历史这么短,原因是除了班超以外,其余三位的能力实在欠佳。对比看,西汉的这些都护,朝廷在选派时人选一定得智勇兼备,西域不同于中原,可以说民风彪悍,首先得会打架,然后还得动心思。
东汉的这四位都护,也就班超具备这个能力。
西汉末年,中原大乱之际,匈奴又回归西域。感觉历史又上演了一遍,为了疏通西域之道,朝廷派兵平定西域。只是,此时的西域已非昨日的西域,纳入西汉版图后,他们的社会发展已经和中原再无法正割裂了,所以,后来才会有多国请求恢复都护。
只是,东汉不是西汉,没有出来一个像汉武帝这样霸气的皇帝,也就是像前几任皇帝那样可以守住家业,后来就陷于了权力的争夺之中。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要说西域都护府,任何边塞上的军政机构,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