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迁移和兴衰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东部草原东胡系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两支,他们以成熟的骑马民族优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了整个北方。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北至蒙古高原,南达淮南。

鲜卑族的迁移和兴衰

北魏地形图

东部鲜卑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三燕政权

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击破后,溃败分裂成两部,其中一部退居大兴安岭南端乌桓山中,史籍称乌桓族。另一部也就是鲜卑人,其中的一支东部鲜卑向北退居大兴安岭南段的鲜卑山游牧(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一带山中),以此山得名,被称为东部鲜卑。最初匈奴强盛时,鲜卑因其势力弱小,臣服于匈奴。因南面有乌桓相隔,所以不见西汉史籍。至东汉初,乌桓族南迁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于是鲜卑族亦向南迁至辽东塞外。

-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兴盛和衰亡-第2图

早期鲜卑族使用的桦树皮罐

东汉中期时,匈奴被汉军击败瓦解,鲜卑趁机转徙漠北,占据匈奴故地,并收降匈奴余部十余万,势力骤然大增,时常侵扰寇掠东汉边境。东汉末年时,鲜卑族出著名首领檀石槐(公元156年至181年在位),其勇武过人,兼并了鲜卑各部,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设汗帐于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尚义县南),控制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势力极为强盛。檀石槐去世后,部落联盟瓦解。接着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率部继起,再度建立部落联盟,重又统一漠南地区。公元235年(曹魏青龙三年),轲比能被刺身亡,联盟再次瓦解离散。此后东部鲜卑分化为宇文部、段部、慕容部等许多支系。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等强大的地方政权,最终并入拓跋鲜卑人的北魏政权。

拓跋鲜卑千里跋涉南迁入主中原

鲜卑族的另一支是东胡族系最著名的拓跋鲜卑,初期生活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山脉中,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在其首领的带领下,举族离开大兴安岭高山,西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上游的依山盆地,这里有丰美的牧场,牛羊成群,有呼伦和贝尔湖,水源充足。此即《魏书》中所谓鲜卑人「南迁大泽,方千余里」的记载。

拓跋鲜卑经过三、四百年的努力开始崭露头角,《魏书‧序记》载:「有神人言:此土荒僻,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于是拓跋鲜卑再一次向西南迁移,他们穿过锡林郭勒草原,向西跋涉数千里,至东汉末期来到匈奴故地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阴山河套一带游牧,势力渐强,成为鲜卑檀石槐联盟西部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至公元258年,首领拓跋力微征服周围各部,成为继檀石槐和轲比能之后鲜卑诸部中的强盛者;并在阴山河套地区和林格尔县建立了都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即盛乐城。传位至拓跋猗庐时,又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公元386年,在著名首领拓跋珪的统领下建立了北魏政权。以武力使草原各游牧部落均归附于其麾下,进而统一了北方。于公元398年(北魏皇始三年)迁都平城,入主中原。

此时鲜卑族精锐的骑兵还经常进入晋、冀、豫等中原腹地侵扰征战,不断向外扩张他们的疆域,统一了江淮以北。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在孝文帝拓跋宏统领下迁都到中原的核心地──洛阳,这是拓跋鲜卑走出大兴安岭,经过千里跋涉,向南迁移的最终点,鲜卑也是第一个入主中原并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其疆域东北起辽西,南至淮南,西达新疆东部,北至蒙古高原。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入草原游牧文化中,对后来的隋唐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跋鲜卑迁移路线图

拓跋鲜卑迁移路线图。

发展与衰亡

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至公元534年时分裂东魏和西魏,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再后来均归于隋朝统一。鲜卑族在中国北方土地上活跃了四百余年,由于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融合于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统一中国北部的强悍游牧民族,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鲜卑族的迁移和兴衰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