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大军第一次出军祁山,自己作为主力由祁山向陇西进攻曹军,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作为佯攻,吸引魏军主力,命令先锋马谡在街亭阻击魏将张郃。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调度,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大败西归,赵云在箕谷的军队亦由此败退。诸葛亮为整肃军纪,下令斩了马马谡,向后主呈上条陈,请求自贬三等,用以自责谢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街亭即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此役是诸葛亮在南中平定、积谷务农、治戎讲武之后的第一次以蜀军北伐,成败非常关键,诸葛亮也寄予厚望。《三国演义》把此次战役说成是魏将除了张郃外,主要还有司马懿。其实此次司马懿未参加,魏主将是曹真,还有郭淮等地方刺史。
诸葛亮的安排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宣称据箕谷,将由斜道直取郿县,云等以吸引魏军来攻,自己则亲率诸军西向,攻取祁山,魏西境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得势后,以马谡督诸军为前锋,进军至街亭。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战守机宜,举动失措,为魏将张郃所破,士卒伤亡过半。前锋既挫,诸葛亮进失所据,不得不决计退军回汉中。三郡及祁山得而复失。同时,出箕谷之赵云、邓芝由于寡不敌众,为魏大将曹真所击败。此次出军,总的来说,丧师折将,得不偿失。
诸葛亮以“《春秋》责帅,臣职是当”,向后主提出:请自贬三等,这是诸葛亮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为了昭示文臣武将,以息众议。后主于是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是明削品秩,但事权仍与以前一样,保持不变。
在追究失败之罪时,马谡违律被下狱论死,属部将军张休、李盛被诛;黄袭被罢去兵权;赵云自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王平在街亭之失时,曾几次规谏马谡,又能整齐队伍,收合各营逃散将卒回归,为诸葛亮所赏识,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事见《蜀书·赵云传》及《王平传》)则又见诸葛亮执法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治军作风。
马谡街亭的失败,诸葛亮自责“明不知人”。论者多引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又引《马良传附谡传》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军在前。”以致有街亭之失。诸葛亮拔马谡于诸将之上,军中大惊。马谡论兵事,深得诸葛亮的赏识,自有其文武才略的过人之处。他比诸葛亮小七岁,或许诸葛亮有意要培养他为接班的人选。
问题在于马谡实战少,真刀真枪的历练不够,战场上军情千变万化,需临机应变,立即作出决断,而马谡却又很自傲,不听王平之谏,主观决定大计,造成误军、误国的结果。就这点而论,他就不及黄忠、魏延、王平等人从军征战,疆场实战的经验多,这是马谡的短处。人们将他说成是纸上谈兵,比之于战国时赵括,这也是责人太过了。
经究战争失败的责任,马谡误了大事,非死不可。否则便诸葛亮不能向后主交代,也不能息众议。但马谡的论狱处死诸葛亮亦为之叹息流涕。蒋琬亦言:“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哉。”结果要斩的还是斩了,要贬的还是贬了。
从客观上来看,马谡街亭之战的失败,赵云箕谷之军的受挫,三郡、祁山的得而复失,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魏国的强大。其故有三:一是魏自曹操、曹丕到明帝曹叡已历经三世,在全国的统治范围内已经稳固,出师表中“篡汉”的慷慨陈词和宣传作用已无法动摇魏的得“天时”及其军心、民心的向附。二是魏幅员广大,据有天下大半,文武人才的充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后勤的有力支援都是蜀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三是军事实力上,魏倾全军主力正面出击,兵力超过蜀军数倍之多,攻打街亭的主将张郃,是魏国上将,他自汉末讨黄巾任军司马起,统兵作战达三十余年,军事经验十分丰富。本传称:“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以从幕参军、缺少战阵经验年青气盛的马谡与之相抗,其胜负即可料知。何况马谡之军新集,主将与诸将之间缺乏彼此相知,又悬军深入敌地,千里远征,其势远不及魏军主将多谋善战,以逸待劳、以众敌寡,其成败更可料知。
此战,诸葛亮是有意把马谡当做自己接班人培养,结果导致损兵折将。但也不是一无所获,魏将姜维的投诚,使诸葛亮无意间找到了新的接班人。
马谡街亭的失败,诸葛亮心中十分清楚。有些话是难以公开对大众言说。他只得上疏自贬三级,“挥泪斩马谡”以申军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