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与藏经洞
敦煌地区早期的佛教活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约始于两汉之间。
传入途径,有海、陆几条不同路线。其中北线为陆路,经中亚传入西域,再经河西传入内地。
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也被认为是佛教向中国内地传播的第一站。
敦煌最初的佛教活动,今已不可知。有明确记载的始于魏晋时期:
竺法护的译经活动
~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梵名昙摩罗刹(或作达磨罗察)(Dharmaraksa),其先月氏人,世居敦煌。原姓支,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从师姓。时当曹魏末年,深感于当时佛教徒只重寺庙佛像而忽略佛典传译的缺憾,发心弘法,随师西游。通晓西域诸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佛经原本。回国后,从晋武帝太始元年(265)至怀帝永嘉二年(308),共译出佛教经论一百六十五部。这些佛经的翻译地点并不固定,以长安为主。太康五年前后,曾回到敦煌,并再当地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信徒集团。在敦煌翻译的佛经,可以确定的有《修行道地经》、《不退转法论经》等。这是一位敦煌出身的高僧,因化洽各地,时人又称为“敦煌菩萨”。
法护的弟子竺法乘,在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诲而不倦,对当地佛教的发展、佛教向中原的传播,以及中原文化的西传都起了积极作用。(“使夫豺狼革心,戎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
司空题壁号仙岩寺
莫高窟156窟前《莫高窟记》称,晋惠帝永熙年间(290),索靖在今天莫高窟这个地点题写了“仙岩寺”的寺名。
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当地已非常流行
《魏书•释老志》:“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寺塔。”
据考证:西晋52年间西行求法者仅二人,东晋到南朝宋初103年间,激增到46人。可以说,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僧侣络绎不绝,对敦煌、河西佛教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促进。
当时河西的政治首脑大都崇信佛教,一直没有出现过持灭佛主张或轻视佛教的,佛教也因此得以顺利发展,成为胜地。
当时一些重要的佛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