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千古数周郎

解读三国名将周瑜

夏冬波

引言

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自和帝永元元年(89)刘肇开始,都是儿皇帝当家。和帝即位时刚刚十岁,由窦太后临朝,她的兄弟窦宪、窦景掌握实权。由此而后,外戚和宦官专权长达百年,史称“党锢之祸”。大批朝官、党人被镇压,士人被禁止做官,“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范晔《后汉书·宦官列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时代。

东汉灵帝光中平元年(184),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率军镇压。经过数年的拼杀,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东汉政权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起来。一方面,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的斗争加剧;另一方面,地方武装割据势力逐渐形成军阀间相互混战的局面。由于并州牧董卓入京专横跋扈,尽揽朝政,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献帝,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强烈反对,出现了各地州郡兴兵讨董卓的军阀大混战。董卓之乱,使东、西京文化毁灭殆尽,史称“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出现了大诗人王粲在《七哀》诗中描绘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状。经过激烈的混战,关西军阀逐渐垮台,而规模更大的军阀混战却在关东军阀中展开。到建安四年(199),大概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大的诸侯割据势力只剩下袁绍、袁术、曹操、孙策、刘表、刘璋、韩遂和马腾了(当时的刘备还不成气候)。

乱世出英雄,在这样一个末代乱世、风云激荡的年代,涌现出一大批智谋之士和英雄豪杰。在众多的汉末三国英雄豪杰中,周瑜堪称是最为杰出的英雄人物之一。

然而,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却将周瑜作了陪衬,风流倜傥的周瑜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总是略逊一筹,最终落得“三气周瑜”,临终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惨局下场。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历史上真实周瑜的英雄形象越发显得模糊起来。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汉末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周瑜之于东吴,与诸葛亮之于蜀汉,司马懿之于曹魏一样重要!周瑜是美男子,周瑜的音乐才华、周瑜和小乔的故事又被历代的人们津津乐道……

下面,我从以下十个方面对三国名将周瑜作一历史的解读。

一、周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出身士族世家。周瑜的高祖父周荣在汉章帝、和帝时任尚书令,曾祖父周兴任尚书郎,叔祖父周景、叔父周忠皆为汉太尉,还有一位叔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其父周异任洛阳令。周瑜叔父辈在朝中为官,遭到董卓的追杀。周瑜在青少年就遇到了国难家仇。

周瑜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群雄蜂起、战乱纷争的最著名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政权并立,纵横角逐,用人、决策、择主、自我实现,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与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一样,周瑜少年就有高远的志向,表现在对人生价值的取向上,就是通过献身社会政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周瑜出身汉代世家大族,受过很好的儒家教育。他生长在汉末乱世,具有敏锐的眼光,能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为政治家,周瑜深信马援答光武所说的话: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后汉书·马援传》)。他先从寿春将孙策全家搬迁至家乡舒县,升堂拜母,结下兄弟般的情感。周瑜之所以选择孙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策机敏决断、指挥若定、心胸开阔,能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士民乐为所用,具有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和基本条件。当周瑜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竭尽全力,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周瑜和其叔父丹杨太守周尚先为袁术的部属。(袁)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明周瑜对袁术的目光短浅,骄横无知十分鄙视,终于拒绝了袁术的诱惑而追随孙策。为实现人生目标,周瑜的进取精神令人感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瑜在很早的时候与鲁肃谈到“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传》)。周瑜生长在水乡,少小聪颖,博览群书,精研众艺,被王朗称为“江淮之杰”。(《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他随孙策冲锋陷阵,东征西讨,开拓江东,以立基业,并在创立孙吴霸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统一天下乱世的良策妙计。

那么,周郎妙计安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妙计,来为孙吴安邦立国呢?周瑜的计划是在辅佐孙策“自立江东”之后,以计谋攻占庐江郡,向西攻打黄祖江夏,据刘表荆州,蹙刘备,然后与奋威将军孙瑜图取刘璋西蜀,并张鲁汉中,然后留孙瑜固守巴蜀,与马超结好,最后打算与孙权占据襄阳,再向北进攻曹操,如此则北方可图,天下可定。这个妙计是立足江东,占有长江中、下游全境,广开南境,西取巴蜀,拥有长江全境,北图中原。这个高明的策略需要何等的雄心和胆识!可恨,天妒英才,周瑜早卒,使其统一天下的大业未能实现,士论惜之!周瑜的雄才大略,在当时是超一流的。他对荆州、西蜀的认识,丝毫不比曹操、诸葛亮差,而且他有很好的现实基础条件来实现他的霸业理想。

在建立孙吴政权的过程中,周瑜的胆识和决断最令人敬佩。他敢断敢为,忠勇坚定,赤诚忠心,义薄云天。孙策对周瑜的信任和倚重自不待言,孙策去世后,周瑜、张昭等认为孙权也可以成就大业,于是遂委心服事焉。孙权刚刚继位,江东并不稳固,周瑜“将兵赴丧”、“共掌众事”、“便执臣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东吴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周瑜的决策判断总能化险为夷,勇过难关。如曹操来信,要挟孙权送儿子作人质,周瑜以“谏阻纳质”之计应之;曹操以数十万大军欲与孙权“会猎于吴”,张昭、秦松等主降,周瑜慷慨陈词,认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也;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周瑜传》


周瑜决计抗曹,瑜亮相谐,赤壁一搏,导致曹操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保全了江东,渐成三分鼎足之势。在这场争夺中国主导权也决定江东未来走向的战争中,如果没有周瑜、鲁肃的坚决主战,很有可能江东的历史就此改写。

解读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千古数周郎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